表略曰:
臣闻三代以来,君子崇俭以德。
今我朝上下崇奢尚侈,甚于灾。
如后将军王恺、太傅石崇者,夸豪比奢,陛下不唯不责,反谓其为荣。
如此以往,则社稷危矣!
武帝不以为然,淡淡道:此风雅事也,先生何必大惊怪?
自此上自武帝,下至百官,皆以加紧搜刮为务,穷奢极侈。
晋朝腐败至此,乱兆已萌。
字幕:太康五年,阳春三月。
太常张华上表:臣请令各州郡举荐贤良,使山野饱学之士尽为朝廷所用。
晋武帝:准卿所奏,颁下明诏,即令施校
诏令一下,下轰动,由此四海才子如过江之鲫,奔赴洛阳。
期年之内,京城大兴“太康文学”
,直追汉末建安学风。
满城之内,皆一左、二陆、二潘、三张。
这日早朝,晋武帝便问张华:今我朝文学大盛,皆卿之功也。
朕闻下名士,皆称一左、二陆、二潘、三张,是何谓也?
张华:乃齐国临淄人左思,字泰冲;吴郡陆机字士衡、弟陆云字士龙,荥阳郡潘岳字安仁、侄潘尼字正叔,安平郡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
皆才学满腹,文思过人者。
晋武帝:妙哉,妙哉。
左思既位列八人之,可谓当世奇才。
张华:陛下所言是也。
更有左思之妹左芬,才名显着,不让其兄。
晋武帝:既是如此,可将左芬炎召进内宫,封为贵人。
左芬奉旨进宫,但因容貌不美,不得司马炎宠幸,只因文采品德而倍受礼遇。
皇甫谧此时正居住洛阳,多次奉召入朝,出入宫帏,并常向武帝借书览阅。
武帝不耐烦其三番五次打扰,索性以一车书赠之。
皇甫谧自此离开洛阳,不知所终。
晋太康八年,京兆尹上奏:今有汲郡人偷盗魏襄王陵墓,被臣手下吏役拿获,得竹书数十车,皆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书》。
司马炎览奏大奇,因问:其书所叙何事?
京兆尹:古书之中,内佣竹书纪年》十二篇,叙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所记甚详,并可校勘《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臣捕其盗者,得书不敢私藏,故此献于朝廷,请旨定夺。
司马炎大喜:此盛世之兆也。
卿功不可没,并手下吏役,皆有重赏。
京兆尹:臣谢主隆恩。
司马炎:传令御史,将《汲冢古文书》收藏于秘府,并命人整理隶定。
字幕:太康十年,鲜卑慕容部领慕容廆请求归降晋朝。
晋武帝大喜,与群臣设宴大庆,道:慕容鲜卑既降朝,北方自此终得平定,孤与诸卿,可以高枕无忧矣。
众臣:此是陛下功德巍巍,恩威并至,以至万国来朝也。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镜头闪回,叙述鲜卑族来历。
画外音:论鲜卑族起源,约有四家之言。
一谓源于东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持此论。
二谓源于东夷,论据出于《国语》。
三谓源于山戎,《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
四谓源于逃亡汉人,《史记索隐》、《翰苑集》皆持此。
其中源于东胡之,是为流传最广泛者。
鲜卑族继匈奴之后起源于东胡,崛起于蒙古高原,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分裂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
两个部族于是均以其山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及鲜卑族,被迫接受匈奴奴役。
鲜卑族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极其相似,皆因此故。
汉武帝时,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
鲜卑族人随即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流域聚居。
直至东汉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人因随匈奴侵扰汉边,其族名方被中土所知。
其后匈奴分裂,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并两次攻打匈奴。
永元三年,东汉与南匈奴合击北匈奴,使其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替代匈奴称霸草原。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
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就此势力大盛。
檀石槐因见乌桓秦水广纵数百里,水中有鱼无数;又闻楼人善于网浦,于是东击楼人国,得俘虏千余家,徙置于秦水之上,令捕渔以充粮食,助其族人生存。
檀石槐由此统一鲜卑诸落,连年率兵侵扰东汉边境。
熹平六年,汉灵帝命夏育、田晏、臧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