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兵围困麹山甚急,将军有何高见?
夏侯霸:若等羌兵到,麹山二城皆陷矣。
今雍州兵尽来麹山攻打,将军可引兵径往牛头山,抄在雍州之后。
郭淮、陈泰必回救雍州,则麹山之围自解。
姜维大喜,于是依从其计,引兵望牛头山而去。
魏营这边,陈泰见李歆杀出城去,乃谓郭淮:李歆今出城求援,姜维料吾大兵皆在麹山,必抄牛头山袭吾之后。
将军可引一军去取洮水,断绝蜀兵粮道;末将分兵一半,径往牛头山击之。
彼若知粮道已绝,必然自走。
郭淮从之,遂引一军解围而去,暗取洮水。
陈泰引一军径往牛头山来,正遇姜维兵至。
于是截住去路,大喝道:姜伯约,尔乃魏之反臣,竟引敌军欲袭吾雍州!
我已等候多时了。
挺枪纵马,直取姜维。
战不三合,陈泰败走,占住山头据守。
姜维就在牛头山脚下寨,每日令兵搦战,不分胜负。
忽报郭淮引一军夺取洮水,断了粮道。
姜维大惊,急令夏侯霸先退,自己引兵断后。
陈泰分兵五路赶来,姜维徒洮水,郭淮又引兵杀来。
姜维奋死杀出,折兵大半,飞奔上阳平关拒守。
魏军前来抢关,两边诸葛连弩齐,将陈泰前军射死不知其数。
陈泰亡魂皆冒,侥幸逃命而回,与郭淮诸葛连弩之事。
郭淮大惊,即舍了阳平关,转而去攻麹山二城。
城中蜀将见援兵不至,又因城中并无多少粮草,只得开门降魏。
姜维折兵过万,遂领败兵退回汉郑此是一伐中原,败而回。
蜀军退回汉中,廖化引诸羌之兵五万来至。
姜维接出营外,廖化埋怨:我闻麹山二城俱陷,公亦损兵折将。
因何如此心急,不待某至合兵以战?
姜维逊谢认错,复引兵出,再来进攻雍州。
郭淮于是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北岸,以防蜀军反攻。
姜维令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与驻扎北岸的邓艾对峙,以牵制其军;自与夏侯霸引领大军,出兵袭取洮城。
邓艾识破其计,令子邓忠守住白水大营,自率主力倍道抢先占据洮城。
姜维见计又不成,只得引军撤退汉郑此二伐中原,虽无大损,无功而还。
十二月,姜维再出陇右,联合羌人,攻打西平未克。
此三伐中原,不胜而回。
镜头转换,魏嘉平三年,京师洛阳。
秋八月,司马懿染病,唤二子至榻前嘱道:为父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因下人皆疑我有异志,致某尝怀恐惧,事君愈慎。
我河内司马一族,世为汉臣,尔等志之。
昔魏高祖曹公至死不做大汉篡逆,我司马懿亦终生不为魏国叛臣。
我死之后,你二人善理国政,不得叛魏。
若立嗣子,必须司马炎。
若立别子为嗣,乃为逆子,死后不得入祖茔!
言讫而亡,享年七十三岁。
葬于河阴阳山,追封相国、郡公。
其弟司马孚秉承兄长遗愿,率二侄辞让朝廷郡公殊礼,依兄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谥号文贞,后改为宣文。
殡葬已毕,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二人申奏魏主曹芳,并谢皇恩。
曹芳厚加祭葬,优锡赠谥;封司马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
与此同时,吴主孙权因太子孙和亡故,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
又因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病故,孙权大为悲悼,诏令其子全怿嗣任其爵。
陆逊、诸葛瑾、全琮皆亡,吴国勋旧老将,便只余丁奉一人。
自此吴国军政一应大事务,皆归于诸葛瑾长子诸葛恪。
吴神凤元年,孙权自觉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少傅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嘱以后事,次日驾崩于建业。
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
孙权死时孙弘在场,诸葛恪尚在府中不知。
孙弘素与诸葛恪不和,恐以后受制于彼,便封锁孙权去世消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
不料行事不秘,被诸葛恪闻知,即领家将直至宫禁,于灵前杀死孙弘,布子死讯,为之治丧。
诸葛恪与孙峻等一班重臣便依先帝遗嘱,立太子孙亮为帝,于灵前即位。
孙亮继承吴主大位,大赦下,改元建兴元年;谥先父孙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
诸葛恪权倾朝野,势压群僚。
初当权时为收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赋税,取消关税。
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
此后诸葛恪每次外出,吴民皆列于街道两侧,引颈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