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先生为师,与徐元直、庞士元为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此事有诸?
孔明大笑:不敢,此可之比,有辱尊听。
何如公瑾伯符,纳聘乔公得娶乔,少年即英名扬于下!
瑜亮二人琴韵互答,两情惺惺相惜,各生敬佩之心,知音同福
孔明当即便欲拿出卧龙令表明身份,请公瑾助孙权为己所用,回思又恐刘备生忌,只得暂且隐忍,待击退曹操后再作道理,于是安坐,听公瑾高论如何。
周瑜:卧龙先生此来,无非欲联吴抗曹,得胜后平分荆州疆土耳。
我江东诸臣今日公议已定,孙将军命某率江东全军以赴决战。
愿求破曹良策,请勿吝赐教。
孔明:兄从讨虏将军,以数千人马平定江东,用兵之道十倍于亮,想必早有破敌良策。
周瑜:既是孙刘联手,愿勿吝赐教。
孔明:某回樊口,请我主刘豫州供兄驱使便是,并无高明良策教兄。
但今孙将军虽以佩剑见赐,奈其迎战决心尚未稳决。
此时至重者是坚其信心,然后方可用兵决策。
周瑜:我主当众拔剑,斫案为誓,人皆见之,何谓决心不稳?
孔明:孙将军斫案之举,是做给张子布看者,并未决心一战。
兄宜连夜入府,单独拜见孙将军,以敌我双方强弱胜负之数开解,使孙将军无疑,然后方可成功。
若以主公忧虑之心,驱部下狐疑之众,则此战必败。
请兄行,亮明日即至大帐听令。
罢起身,与鲁肃告辞出来,自回馆驿宿歇。
周瑜将鲁肃和孔明二人送出辕门,复入将军府内,求见孙权。
孙权闻报公瑾深夜又至,知道必有秘事相商,急忙迎进内厅,屏退左右问道:公瑾深夜复返,必有要紧事故?
周瑜:某受将军钧命,来日调拨军马。
未知主公心中,尚有疑虑否?
孙权:公瑾真乃知我者也,一言道着要害。
孤虽信卿之才能,但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其他并无所疑。
周瑜暗自赞佩孔明,笑道:臣特为此,前来开解主公。
主公因见曹操来书,声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
孙权:曹操军力,果然虚实如何?
周瑜:据某连日打探,再加以实情较之。
彼将青州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人,尚多怀疑未服。
加以荆州水军,亦三十万人罢了,而荆州水师多听命于公子刘琦,决不肯为曹操用命。
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又无水军之将,其数虽多,实不足畏。
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孙权长出一口气,以手抚周瑜之背道:公瑾此言,足释我疑。
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
卿可与子敬、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孤当续人马,多载资粮,为卿后应。
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
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周瑜辞谢而出,暗忖道: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计画高我一头。
久后若为江东所用,我主大业可成矣。
连声赞叹而回,一边寻思收买孔明之策。
次日平明,周瑜升帐高坐,擂鼓聚将。
鲁肃陪同孔明准时到至,与都督见礼。
公瑾因请诸葛孔明坐于客位,聚集江东文武听令,分派众将。
先命中军官宣读禁律,然后传令:差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前至三江口下寨;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克期取齐。
调拨已毕,诸将欣然领命,散班出帐,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校
孔明见周瑜调兵动止有法,心中赞佩,无以言表。
因见散帐,即向公瑾告辞,欲过江回归樊口,分拨军马,以接应江东。
周瑜挽留道:先生且留待一两日,待某让鲁子敬与先生治酒送校
孔明逊谢不得,只得从命,还归驿馆。
周瑜于是叮嘱鲁肃:孔明乃是盖世奇才,若能为我江东所用,实乃主公之福。
我今将其留下,公可邀至家中,置酒饯行,探其风色;我却在府中设宴,将诸葛瑾请来,使其以兄弟之情动之,两下夹攻,不忧其不能动心。
鲁肃大喜,自回家中准备,盛排筵宴。
当夜所谈之事,倒也不必尽述。
周瑜支走鲁肃,复派中军,持柬前往诸葛亮子瑜府中,要治酒酌,有事相商。
诸葛瑾不知公瑾用意,以为是军中有事调度,欣然领命赴宴。
周瑜亲至府外迎接,携手入席,坐间如沐春风,主宾谈笑甚欢。
酒至半酣,公瑾忽然言道: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服事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