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之陵。
到时若察知少帝尚在世间,定致朝局再次大乱。
少帝:所言不差。
如此奈何?
史子眇:如今趁着王允忙于清查董党,尚不及处理朝堂之事,我故夤夜来此,安排殿下及王妃离京。
事不宜迟,你夫妻即刻化妆,我与臧霸、胡车儿护送出城。
镜头转换,泰山郡所,太守诸葛珪府上。
三辆大车停在门前,史子眇、胡车儿、臧霸师徒自头辆车中跳下。
胡车儿到至中间车辆,搀出少帝刘辩,唐妃坐在第三辆车中,暂未露面。
史子眇即命臧霸上前叫门,呈递自己名刺。
门官问明来意,接过名刺,报入衙郑
诸葛珪久闻史子眇大名,乃是前朝灵帝之师,只是无由拜会。
此时忽闻史道长光临,不由惊喜非常,大开中门迎入,命将车辆接入后衙,置酒款待。
史子眇且不入席,揖手行礼道:车中还有女眷,还望先行安顿,贫道方敢告坐。
诸葛珪:这个容易。
拙荆已经下世,既有女眷,可使我二女相陪。
于是唤过仆妇,叮嘱数语。
仆妇应诺,自往后宅往报二位姐,安排招待唐妃去了。
史子眇见此,这才告坐,与少帝刘辩入席。
胡车儿与臧霸不敢就坐,侍立身后。
诸葛珪略觉奇怪,但因初次见面,不好深问,便命摆馔行酒。
三巡已过,闲话朝野及江湖轶事,酒酣耳热之余,因问道长来历,以及少帝身份。
史子眇见此,便请令摒退家仆,这才将蔡邕被杀,临终托付少帝离京避难之事情,一五一十明。
诸葛珪听闻挚友蔡邕已死,放声大哭,泪流不止。
又命家仆请来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均,父子三人叩拜少帝,行以君臣大礼。
少帝急命平身,复胡车儿与臧霸身份,使与诸葛珪父子见礼。
诸葛珪闻是鬼谷门高徒,不敢轻视,随命添席,使二子与胡、臧对席而坐。
当下推杯换盏,悲喜交加,毕竟不能尽欢。
酒罢换茶,少帝即问今后兴汉大计。
诸葛珪奏道:而今朝廷屡被权臣所欺,虽然董卓伏诛,朝中余党并未尽除,西凉雄兵犹在。
四方诸侯均怀野心,不知有多少人欲称王称帝,割据独立。
今献帝年幼,后必为其他权臣所挟,短期之内难以振兴乾纲,下时有分崩离析之患。
为今之计,只有弘农王殿下外合刘氏宗亲诸侯,内结汉室故臣勋旧,平息藩镇割据,方能使下一致勤王,以安社稷。
然奸臣在堂,新君帝位未稳,世人皆知弘农王已死,殿下亦需隐藏身份,秘密行此大任方可。
若是亮明身份,定致朝堂大乱,下诸侯扰扰。
前者袁绍欲立刘虞为帝以抗董卓,即是一例。
愚论不智,伏望弘农王及道长裁之。
史子眇:诸葛公所言极是。
但不知如何隐藏身份,尚请大人明示。
诸葛珪忽然离席,再于少帝座前跪倒:请殿下恕臣僭越之罪,方敢言之。
刘辩急命:爱卿平身,赦你无罪,但讲无妨。
诸葛珪道:蔡议郎闲居泰山之时,曾与臣议论此事,并商定方略。
今臣有二子,长名瑾,次名均,未曾出仕。
不知殿下青春几何?
刘辩答道:王虚度春秋,今年方满十九岁。
诸葛珪道:我长子瑾两岁,大于次子均五岁。
殿下若肯屈尊,便依当初蔡议郎之意,可佯称我次子,诸葛均降为三弟。
臣即弃官南下,率全家护送殿下往投荆州牧刘表。
那刘景升嫩室之胄,向怀忠义,又雄据荆襄九郡,南扼长江,北据汉、沔,居下之中,拥有精兵数十万之众,现为诸侯之。
到荆州之后,殿下可亮明身份,令其率荆州兵马北上,更传檄益州牧刘焉西出秦川,西凉刺史马腾合后相助,则下传檄可定,朝廷得安,汉室可兴。
此乃蔡议郎所定谋略,不知殿下以为然否?
刘辩细细玩味,点头叹息:难为你与蔡议郎,老成谋国,用心良苦。
心下赞成,但不敢自专,遂又问史子眇:师父以为如何?
史子眇:苦心孤诣,千古奇略。
朝廷若因此而安,殿下可行周公之事,相辅今上,名垂万代;今上若有不幸,朝廷倾覆,殿下即可于荆襄或益州称帝,复兴故汉。
诚为千古奇略!
少帝闻听大喜,当即离座,略整衣冠,向诸葛珪拜倒,口称父亲;又拜诸葛瑾,口称大哥。
回头待与诸葛均再施兄弟之礼,诸葛珪早率二子跪在地上,磕头不止,连称死罪。
诸葛珪:臣是何等样人,敢受殿下如此大礼?
回顾诸葛瑾兄弟二人,喝道:今后你们虽以弟兄相处,但若再受殿下大礼,便是我诸葛家族罪人,死后不得与我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