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礼服》,京师儒生皆称赞其才。
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邴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数人,都被召见。
此前因有左将军上官桀谋杀霍光之事,之后进见大将军者都要露体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
萧望之不肯听其摆布:如此有辱斯文,我羞于见之。
一边着,早已转身,自动出阁。
侍卫闻听此言大怒,齐都上前,嚷扯不休。
霍光听闻府门喧嚷,出厅问明情况,喝止侍卫:命来人进前答话。
萧望之挣脱侍卫拉扯,上前整冠拜见,起身道:将军以功德辅佐幼主,使教化流传下,下士人皆引颈跷踵,争相效力辅佐。
今如此相待士子,恐非周公握吐哺之礼。
霍光闻而不喜,对邴吉所荐诸生,惟独不授萧望之官职,王仲翁等都补为大将军史。
此后三年之间,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仅以射策甲科为郎,看守苑东门。
王仲翁每次出入大将军府,皆都前呼后拥,威势赫赫。
有次经过苑东门,远远看到萧望之,立即上前,趾高气扬道:公不肯循常作为,何宁为看门人耶!
萧望之坦然答道:人各有志,非公能知之。
又过数年,萧望之因弟犯法受到牵累,不得宿卫,免归而为郡吏。
魏相经过考察,命其在大行令部下做司礼官。
地节三年夏,京师下雹,萧望之因此上疏,要求子接见,当面申灾异
汉宣帝早在民间时已闻萧望之大名,乃遣少府宋畸致问,要求不必隐讳。
萧望之奏道:《春秋》载昭公三年,鲁国下大冰雹,彼时季氏专权,驱逐昭公。
使昭公明其灾害,则可避之。
今陛下圣德为君,寻求贤人,尧舜用心。
但吉兆未临,阴阳失调,是大臣一姓独揽权力之故也。
强枝折干,强私害公,故而上降雹示警。
臣望明主亲自理政,选拔同宗,任贤以为腹心,使参政谋划,命公卿朝见奏事,明述其责,考其功绩。
如此则诸事备理,至公至正之道则树,邪恶被堵,私权可废也。
汉宣帝当时正为霍氏专权烦忧,闻奏大喜,遂任萧望之为谒者,得以近侍。
又将官民上书交给萧望之处理,举止皆合子之意,继而拔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三次,直做到二千石级大官。
其后霍禹以谋反罪受诛,萧望之则日益受到信用,命为左冯翊。
萧望之知道皇帝试用意图,即振衣而起,积极处理政事。
尽职尽责三年,京师内外交口称赞,于神爵元年乃被升迁为大鸿胪。
神爵三年,萧望之迁为御史大夫,终登三公之位。
当时丞相邴吉渐渐年老体衰,但汉宣帝对其极为倚重,以为众官楷模,礼敬有加。
御史大夫萧望之上奏:今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其职。
三公不当其位,故三光不明。
今岁始日月少光,罪在臣等。
汉宣帝览奏不悦:萧望之言外之意,是在轻视丞相乎?诏命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共同诘问之。
萧望之面对四卿诘问,心情激越,脱帽对答,口沫横飞,舌战群臣不屈。
丞相司直緐延寿当时在场,以为萧望之面对满朝公卿大放厥词,可谓无礼至甚;又替丞相邴吉不平,于是摘寻萧望之素日过错,写成本章,上奏子。
其疏略云:
前日侍中谒者温良秉承陛下旨令,前去告诫御史大夫,萧望之面对诏旨不恭,再拜而已。
温良代陛下询问,其又故意伏地不起,却谒者礼节不周。
今丞相屡病,萧望之从不探问病情,在庭中相逢,又与丞相齐肩,其无理如此。
萧望之身为御史,擅使其权,多让守史私乘车马,到杜陵照护其家事。
位在九卿之上,不奉法自修、居傲不谦,受贿所属牢狱赃款二百五十万以上。
臣等请予逮捕,囚禁惩处。
汉宣帝览奏不悦,命将萧望之降作太子太傅,黄霸代为御史大夫。
此后丞相邴吉病死,黄霸继任;黄霸死后,于定国再为丞相。
萧望之一时激愤,终与丞相无缘。
镜头转换,皇宫大内,汉宣帝斜卧龙榻,闭目假寐。
内侍趋入,轻声奏报:谏大夫、经事中刘向求见陛下,称有奇书进呈,供陛下御览。
汉宣帝:闲来无事,唤他进来。
内侍应声而出,轻唤一声,刘向入内见驾,大礼参拜。
面部特写,字幕推出:汉宗室刘向,原名刘苏,字子政。
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中国目录学鼻祖。
宣帝:贤卿何来?
刘向:臣奉陛下圣旨,因参与会审广川王一案,故对其事知之甚详。
今作此《广川王刘去传》,因其内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