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
请大王以鼎镬煮之,绝此纵横之士!
张仪听罢,冷笑不语。
楚怀王犹豫半晌,终究被眼前利所趋,便道:若释张仪,可保黔中,此诚美事。
孤已许秦王,今又背盟,是为不祥。
于是叱退屈原,最终答应张仪建议,背离当初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楚国身为纵长,竟带头盟秦,苏秦及公孙衍合纵之谋,至此便告瓦解。
张仪得意非凡,就此告别楚王,转赴韩国,游韩宣惠王。
其辞略云:
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附秦国,秦则占据宜阳,截断上党,再东取成皋、荥阳。
如此鸿台之宫、桑林之苑,不属大王所有矣。
植祸以求福报,计虑粗浅,与秦结怨,欲求国家不亡,未之闻也。
为大王计,不如结秦。
秦欲削楚,而韩为楚邻,削之易也。
大王事秦攻楚,秦王必喜。
攻楚以增韩土,又转移祸患,更取悦秦国。
尚有何策,善于此者?
韩宣惠王甚以为然,听从其议,亦与秦国结盟。
张仪一举联楚盟韩,凯旋回秦,还奏秦王。
秦王大喜若狂,当众卿之面激赞道:鬼谷门下,果有移山倒海之能,身怀鬼神莫测之机。
张相只需三寸不烂之舌,可胜十万之兵,能不信乎?
于是当场赐以五座城邑,并封张仪为武信君,使其东游,再去游齐国。
此时齐宣王已薨,齐湣王在位。
张仪奉命,遂单车往赴临淄,来湣王。
其辞曰:
下至强,不过齐国。
兴旺达、富足安乐。
然替大王谋划合纵者,都为目前之欢,不顾国之远利。
今秦、楚两国为盟,韩献宜阳,魏献河外,赵拜秦王于渑池,割让河间。
若大王不事秦国,则秦王必驱韩、魏攻齐之南;赵渡清河,直指博关、临菑,旵即墨不复为大王所有矣。
战事起时,王即使欲事秦国,亦不可能。
望大王仔细考虑,谨慎应之。
齐湣王道:齐国僻处东海,不曾闻远利之道。
先生金玉良言,寡人焉敢不听!
便与秦国订立盟约。
张仪离齐至赵,又赵武灵王:
秦约齐、韩、魏军,将攻赵国。
臣不敢隐瞒实情,且私为大王善计,莫如与秦王会于渑池,当面为约。
臣则奏请我王,求其按兵不动,暂缓进兵。
赵武灵王允诺,张仪告辞而去,又至燕国,游燕昭王道:大王最亲之国,莫过于赵。
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以大王聪智,尚谓赵国可亲乎?赵国两次围困燕都劫持大王,王割十城伏罪认错,此莫大耻辱也。
今赵国已献河间事秦,大王若不事秦国,则秦国将兵直下云症九原,更驱赵国攻燕,则易水、长城,不再为大王所有矣。
王其慎思!
燕昭王答道:寡人蛮夷之徒,身处荒远;敝国卿士虽皆大汉,亦如婴儿,言不足听。
承蒙贵客教诲,我愿西面事秦,并献恒山五城。
张仪以其舌战之功,大获全胜,由是返秦。
还未走到咸阳,便闻秦惠文王去世消息。
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薨逝,葬于咸阳北原,终年四十六岁,在位二十八年。
惠文王既薨,武王即位。
张仪返秦,乃秦武王道:臣为王计,一旦东方有变,我可多得诸侯割地。
齐王因甚恶臣,臣愿乞此身以之大梁,则齐必伐梁。
齐、梁交兵而不能骤解,大王便可趁间伐韩,就而东入三川,挟周子,案其图籍,此王霸之业也。
秦武王许之,于是张仪解除秦国相职,前往大梁。
魏王喜其来投,任为国相。
齐王果伐大梁,魏王大恐。
张仪奏道:大王勿以为患,臣请令齐罢兵。
乃使舍人至楚,借楚使之口,往齐王:张仪至梁,是与秦王同谋,欲齐、梁相攻,而秦取三川。
今大王以疲罢之兵而伐兴盛之国,以使秦王愈加信任张仪,中其计也。
齐王大悟,乃解兵还师。
张仪相魏一岁有余,病卒于大梁,落得寿终正寝。
孟子闻此,论其鬼谷门诸弟子曰: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下熄。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下之正位,行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秦王闻张仪之死,悲不能胜,乃设坛遥祭,为其辍朝三日。
蜀侯辉及辅相陈庄谋反,秦武王使甘茂为将,率兵伐蜀,平灭叛乱,诛杀陈庄。
甘茂出于姬姓甘氏,下蔡人。
曾学习诸子百家学,又拜张仪为师,学习鬼谷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