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相,请其出使齐国,约为联盟。
苏秦复至齐国,齐宣王道:臣闻临淄车毂相击,摩肩接踵,富盛莫比。
乃西面事秦,宁不耻乎?且齐地去秦数千里,秦兵不能及齐,事其何为?
齐宣王:若依先生之计,若何?
苏秦:臣愿大王从赵王之约,六国和亲,互援御秦。
齐宣王:谨受先生教诲。
亦拜相赠金,请苏秦出使楚国,约以合纵。
苏秦乃驱车西南,楚威王道:楚地五千余里,下之强,秦之所患也。
纵为六国之长,横则割地事秦,王其择之!
楚威王:先生之言,楚之福也。
合纵六国之众以御西秦,惟先生为寡人谋之!
亦拜苏秦为相,赠以千金。
由此苏秦巡行一周,乃拜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印,并得赏金盈车满箧,名声大震诸侯。
于是辞别楚王北行,回报赵肃侯,途中行过洛阳,往拜子。
河南诸侯闻六国之相到来,各使节相送,仪蘸旄前遮后拥,车骑辎重连接二十里不绝,威仪比于王者。
一路官员,望尘下拜。
周显王闻苏秦将至,预使人扫除道路,设供帐于郊外迎之。
苏秦老母杂于人群之中,扶杖旁观,啧啧惊叹;二弟及妻嫂不敢仰视,皆都俯伏郊迎。
苏秦高倨车中,见长嫂跪于当路,遂笑问道:阿嫂向日不为我炊,今何恭敬太过?
长嫂答道:今见季子位高多金,不容不敬!
苏秦叹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苏秦今日乃知,富贵之于世人,不可少也!
于是车载亲属,同归故里,起建大宅,聚族而居,并散千金以赡宗党。
弟苏代、苏厉羡兄贵盛,亦习纵横之术,游诸侯。
苏秦在洛阳居住数日,乃往赵国还报,六国约纵已成。
赵肃侯大悦,遂封苏秦为武安君,另遣使节,约会齐、楚、魏、韩、燕五国之君,俱到洹水会盟。
更命苏秦预先前至洹水,筑坛布位,以待诸侯。
不过旬日,盟坛建成。
赵肃侯先至,燕文公、韩宣惠公、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陆续俱到。
六国诸侯相聚,是为吴、越称霸以来,最为壮盛之举。
苏秦见六国之中,楚、齐、魏俱已称王,赵、燕、韩尚且称侯,叙论爵位不便,遂建议六国一概称王,赵王为约纵之主,楚王等各居客位。
赵、燕、韩三侯闻言,自然大喜,楚、齐、魏三王亦各无辞。
于是六王各登盟坛,照位排立;苏秦历阶而上,主盟六国,刑牲歃血,誓于神明曰:
今山东六国,结为兄弟,务期患难相恤。
一国背盟,五国共击!
盟誓已罢,六王分别写下誓书。
赵王言于五王道:苏秦大策,奠安六国,宜封高爵,俾其往来六国,坚此纵约。
五王皆从,遂合封苏秦为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又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
合纵盟毕,六王各归本国。
苏秦随同赵肃侯归于邯郸,遥思当年困顿,今日风光,只觉贫富穷通,恍如隔世。
苏秦合纵六国之事,早有细作飞马关中,报至秦国。
秦惠文王闻大惊,便即召集群臣,对公孙衍道:若非当年相国薄待苏秦,使其负气而走,焉有今日之事?六国合纵为一,寡人非但向东进取无望,且秦国将有累卵之危也!
公孙衍深怀惶惧,只得答道:山东六国倡纵约者,乃赵肃公也。
大王今可兴师伐赵;视其有先救赵者,即移兵伐之。
如是,则诸侯必惧,纵约即可散矣。
言犹未了,张仪在座,欲报师兄苏秦之德,以解赵国之危,乃进言道:六国新合,其势未可猝离。
秦如伐赵,则韩、楚、魏、齐、燕悉举锐师助战,秦师拒斗不暇,何暇他移?
秦惠王:若依卿计,如其奈何?
张仪:与其以一敌六,不如抚近怀远,使为我盟。
魏近燕远,大王不如遣使重赂于魏,而与燕太子结婚,以疑各国。
如此,则六国纵约自解矣。
秦惠文王称善,乃归还襄陵七城,先与魏国讲和;更嫁亲女与燕国太子,两家结亲。
虽然如此,苏秦为合纵长十五年间,秦军不敢东向半步。
赵肃侯十五年,在恒山(今山西文水东北)建造陵墓,号为寿陵。
帝王之墓称陵,始于此时。
闻报寿陵将成,赵王下令,前往大陵游览,于是大聚车徒,便欲离京。
行至城门,众卿列队相送,忽见大夫大戊午走出人群,拦住车马,跪地不起。
赵王:卿此举何意?
大戊午:臣闻子出师,不误农时,况诸侯乎?今正是春耕繁忙之时,大王若要兴师动众,则误春耕一日,秋季少收百日之粮。
庄稼无收,谁奉国君征战?
赵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