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刺傀,长虹贯日,风云变色。
关于聂政行刺侠累,另佣太平御览》所载版本,中为家言,附录于后。
镜头闪回,韩国都城。
聂政父亲奉命为韩王冶铸宝剑,过时不成,韩王杀之,当时聂政未生。
聂政壮年,曾问其母:我生父何在?
母亲泪如雨下,告诉儿子其父被韩王杀害缘故。
聂政闻此,欲杀韩王,为父报仇。
乃学泥涂之匠,混入王宫,诈为工役,寻机拔剑行刺韩王,因被侍卫相阻,未能得手,逾墙而去。
因此避祸深入太山,得遇仙人,授以鼓琴之艺。
七年之后,聂政琴艺大成,不忘刺韩报仇,遂漆身为厉,吞炭变音,再入韩都。
聂政行于市中,鼓琴宫阙之外,因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闻者塞衢,拥挤不校
韩王闻而怪之,遂召聂政入宫上殿,使其弹琴。
聂政即援琴登阶鼓之,并纳利刃于琴腹之郑因其琴声美妙绝伦,韩王听而忘形,满朝文武亦都如醉如疾。
聂政弹罢一阙,见时机已至,奋然起身离座,右手抽出琴中利剑,左手持韩王衣领,刺而杀之。
因恐被人认出连累母亲,于是剥面决眼,自屠出肠以死。
韩国众卿,无人能辨刺客是谁。
聂政死后,尸体及凶器被悬于城门,并出悬赏告示:有知此人者,赏黄金千两。
聂政母亲闻,知道必是己子,遂至城门以下,望城上之尸仰面痛哭,口中道:嗟乎我儿!
实乃烈士,今终为父报仇邪?
守城吏闻声往前,拘问其由。
聂母遂对众人道:此乃我儿聂政。
因我夫被韩侯冤杀,子为父报仇,何其壮烈!
因恐累及老母,乃自犁剥面,不使人识。
我儿既死,老妪何爱此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
乃求放子尸体下城,抱而哭绝,心脉痛断而死。
持此者,并谓后世传佣聂政刺韩王曲》为证。
此曲便是《广陵散》,被后世琴家广为弹奏。
据后世能得此曲神韵者,只有魏晋竹林七贤之嵇康,死后便成绝响。
事件悬疑:若据此,明显有两处令人似曾相识,如见故人。
其一是豫让漆身吞炭,以刺赵襄子;其二是后来高渐离为秦王击筑,于琴筑腹中藏剑,欲刺秦王。
此是明显抄袭,将两次着名行刺事件杂揉在一起,故谓其为家言,不可采为信史。
闪回结束。
侠累韩傀既死,韩侯乃拜韩山坚为相。
韩烈侯在位十三年而死,传子韩猷,是为韩文侯。
文侯二年,兵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俘宋国君。
七年,进攻齐国,打到桑丘(今济南)。
十年,韩文侯去世,传子哀侯。
韩哀侯二年,周烈王元年,楚肃王六年,郑康公君乙二十一年。
丙午。
魏国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韩哀侯趁机灭郑,占有黄河以南广阔地区。
郑国自桓公姬友建国,至郑康公失国,共历二十五君,国祚四百三十一年。
韩国由此便将国都自阳翟迁于新郑,故此其后之韩,亦称郑国。
原郑伯子孙迁到今淮阳与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郑姓由来。
韩哀侯灭郑之后,得意忘形,日益刚愎自用,滥杀群臣,不纳忠言。
国相韩山坚素与哀侯不睦,于是乘间弑之。
哀侯因只在位二年,又遭臣下所弑,故谥号为“哀”
。
诸臣复又共诛韩山坚,立哀侯子若山为君,是为韩懿侯。
此年非但韩哀侯被弑,而且魏文侯薨逝,太子击即位;同时赵敬侯薨逝,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
韩、魏、赵三国同年更立新君,实为凑合巧至极。
赵公子胜兵与成侯争立,起兵动叛乱,终被攻破擒杀。
周太史儋过秦西行,为秦献公所留,请其留秦教子。
秦献公继而设置栎阳县,并且迁都于此,图谋以此为基东伐,收复当年被吴起所夺占河西地区。
齐相田午弑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自立为君,是为田氏齐桓公。
由是引中原诸侯干涉,燕、魏、鲁、卫、赵纷纷出兵伐齐。
面对此景,齐桓公田午不甘示弱,奋力抗争。
因闻魏文侯已死,赵侯兵袭取中山,自此魏、赵结仇。
魏武侯即位未久,相国翟璜病故,遂拜田文为相。
吴起自西河入朝,吊祭文侯之丧。
因自以为功高盖世,满望能够拜相;及闻武侯已相田文,遂忿然不悦。
当退朝之时,吴起故意迎候田文,遇于宫门之外,当面质问。
吴起:子为相国,可知我吴起之功于魏国乎?
田文:尚未知也。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