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寓为独占鳌头,处处领先于人,斩将夺旗,故名为鳌。
你有孪生兄长,是为王翊。
王鳌:既然鬼谷孪生双子,弟子居次,不敢压过兄长,可改“鳌”
为“敖”
,如何?
范蠡:甚好,甚好,则你便称王敖。
岁月流逝,光阴如电,不觉王敖五十岁时,陶朱公范蠡忽坐化尸解,升仙离去。
临终之时,亦给王敖留下一卷书,名曰《鬼谷子兵法》。
王敖启书看时,亦是十三篇,内中详解用兵之法,制胜之术。
篇略曰:纵横捭阖,万物之先。
交言弭兵,不战屈人,以战止战,才为上策。
次篇略曰: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须审其情,定其基。
三篇略曰:君主重用,将帅出仕,建功立业。
侍君不用,卸甲归田。
四篇略曰:分分合合,是谓自然。
破家杀身之仇,资源分配,易被人挑唆。
五篇略曰:远近征伐,先权衡力量优劣。
征服上策,是靠实力威慑。
六篇略曰:各国或联或抗,须全面筹谋。
联此击彼,须仗才智以断,运用自如。
七篇略曰:策划国之重事,须揣测别国之思。
揣测,乃是计谋根本。
八篇略曰:主练兵者,关键在谋;谋是否成,关键又在于周密。
九篇略曰:善霸下者,须权衡下各方力量,然后决策。
十篇略曰: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十一篇略曰:凡要决断,可依分析决之。
难于决断,可以占筮决之。
十二篇略曰:须赏罚严明,用赏公正。
赏罚严明,无往不胜。
十三篇略曰:智者不用己短,宁用愚人之长;不用己拙,宁用愚人之巧。
由是鬼谷双子各就所学,分别乃为纵横门及兵家门创派祖师。
七十岁后,鬼谷双子开始分别立坛收徒。
王诩因善谈禅机,故称王禅老祖;王敖因武艺绝世,傲视下,故称王敖老祖。
时有宋人墨翟,闻鬼谷子在云梦山修道练术,通彻地,学问渊博,无人能及,于是寻找前来,求与王诩共修,切磋各自学术。
王诩许之,于是便与墨翟一起采药修道。
镜头闪回,叙墨子。
墨翟先祖,是为殷商王室,乃宋襄公之兄目夷后裔。
目夷曾为宋襄公大司马,后代失去贵族身份,降为平民,便以墨为氏。
墨子约出生于周敬王四十年,或四十四年,少年曾为牧童,又学过木工。
其所制作守城器械之术,甚至高过匠门祖师公输班,下独自为尊。
因远离老城七十里外而居,故自称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文化知识高深,又身为工农下士,故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三十岁之后,墨子决心离开故里,周游列国,拜访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先祖荣光。
于是足穿草鞋,步行下,开始在各地游学。
墨子曾从师儒者,学习孔门儒学,称道尧舜禹三王,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因不满儒家学,而另创墨家学派,专与儒家对立。
墨子另立新,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言辞抨击儒家学,以及诸侯国君暴政。
大批手工业者及下层士人由是产生共鸣,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墨家学派。
墨家宣扬仁政,倒与儒家相合。
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与儒家相互对立最大学派,两家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百家争鸣之中,影非儒即墨”
之称。
墨子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欲到越国,因事终未成行,但曾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
楚惠王欲封墨子,墨子不受。
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墨子以欲参与越国之政,实现个人抱负,越王拒之。
墨子晚年至齐,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又不成。
画外音:墨子高于诸子百家之处,是其乃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重要开拓者之一。
其所创墨辩哲学,竟与古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肩共立,被称为世界三大逻辑学。
墨家学术,不但自觉大量运用逻辑推论方法,以论证自己政治、伦理思想,且在中国逻辑史上次提出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弟子门人将“辩”
作为专门知识学习。
由此墨家逐渐养成注重逻辑推论之传统,并建立起个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
墨子精通机械制造,下闻名。
曾花费三年之功,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木鸟,成为中国古代风筝创始祖师。
又曾用半日之功,制造出辎重车辆,可载重米谷三十石,是当时列国最好车辆载重量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