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复遣使至越,请越王兵,相助吴国。
彼时越为楚之附庸之国,越王允常岂肯轻与楚国绝交?于是打吴使回去,不肯兵。
吴王闻而怒道:伐楚之后,再灭南越!
孙武出师,三战皆胜,顺利攻拔楚国六、灊二邑。
但因后兵不继,又闻越国不肯兵相助,由此不敢深入楚境,只得乘胜班师。
楚王知道孙武用兵如神,竟然忍气吞声。
阖闾三年,乃是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四十岁,自称“四十不惑”
。
此年澹台灭明出生,字子羽,鲁国武城人氏,孔子晚年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一。
澹台出生当年,吴军北渡淮河伐徐。
因久攻不克,遂放泗水以淹徐国。
徐子章羽见城不能守,遂披文面,率妻子自缚出城,跪求吴王保留徐国祖祀。
吴王阖闾不准,章羽遂带族人奔楚,徐国自此灭除。
画外音:徐氏出于嬴姓先祖大费,又名伯翳。
大费生二子,一曰大廉,为鸟俗氏之祖;二曰若木,为费氏之祖。
若木被封于徐,因建子爵徐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此被吴国所灭。
章羽奔楚之后,后代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徐氏。
徐侯章羽,便为徐氏得姓之祖。
澹台灭明生来状貌甚恶,成年之后,求拜孔子为师。
孔子虽然有教无类,收其为徒,但观其貌丑,以为必至材薄,因而不喜。
灭明既已受业,退而修行,南游至江西,随从弟子三百余人,不久便即名动南方诸侯。
忽有一日,澹台灭明身带价值连城宝珠,更率数十名弟子门人渡河。
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
舟子道:蛟龙从不袭舟,此为二龙夺宝之势,必是公子身上有宝。
若将宝物掷于江心,则蛟龙自退。
澹台灭明闻言怒道:吾虽身携宝珠,然可以义求,岂可以力劫之乎?
遂奋然挥剑,斩杀二蛟于河内,然后才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毫无吝啬之意。
孔子闻之,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画外音:澹台灭明此种高尚品德,被鲁国人喻为“宁让钱,不让言”
,代代传承至今。
可谓今之山东人性格,犹有澹台灭明“斩蛟舍珠”
遗风。
澹台灭明到达楚国,其后三百徒众分别深入南楚腹地,对荆楚文化产生广泛且深刻影响,以至江西之地皆都尊儒。
故此豫章虽然远离中原,但自春秋末以来,从不被称为蛮夷。
豫章人为澹台灭明立祠祭祀,并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其南游至此而名。
“人不可貌相”
之典,既源于澹台灭明。
吴王阖闾四年,乃周敬王九年。
薛献公任谷病逝,为薛国之君六十四年,乃春秋时期诸侯中在位时间最长者。
晋定公姬午闻之,派遣大夫荀跞前往吊唁。
越明年,吴王阖闾因怒越王允常此前不从己伐楚,且欲翦除楚国羽翼,便谋伐越。
孙武谏止:楚国未破,不可同时再与越国结隙,以成腹背受敌之势。
阖闾不听,必欲伐之,遂出兵南向。
越王允常闻吴军无故来伐,寄书阖闾: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不恐遗笑于中原诸侯乎?
阖闾不理其言,遂以孙武为将,伯嚭为副,引军前至檇李。
两军交战,孙武击败越兵,伯嚭纵兵大掠而还。
孙武虽胜,但还朝后私谓伍员:四十年之后,越国必强,而吴势尽矣!
伍员笑道:我寿不至此!
越王允常吃此大亏,痛恨吴王不已,遂遣使至楚告败。
楚昭王问计于令尹。
囊瓦奏道:赐湛卢剑归楚,是败吴之际。
况其前岁侵我六、灊二邑,正宜报之。
楚昭王信以为然,于是便率舟师伐吴。
阖闾复使孙武为将,伍员为副,率师击之。
战神驾到,更无玄奥。
于是再次大败楚师于居巢,并获其上将芈繁以归。
阖闾亲迎出城,大赏三军,但犹未满足,遂与孙武及伍员二将半开玩笑。
吴王:二卿虽获大胜,美中不足。
孙武:何谓美中不足?
吴王:不入郢都,虽屡败楚兵,犹无功也!
伍员:臣岂须臾敢忘郢都哉?只因楚国向为诸侯之伯,楚军亦下之强,未可一战而定胜负者。
囊瓦贪鄙,且待其隙可也。
吴王信以为然,遂使其与孙武演习水军于江口,以待楚国有隙可乘,再次兵攻伐。
楚昭王自得湛卢之剑,虽屡败于吴国,但自信有上呵护,并不以为意。
且常以湛卢扬威,召聚诸侯来贺。
这一日,唐成公与蔡昭侯同来朝楚,各有所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