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何在?
朝吴再拜请罪:迎接二位公子入蔡,还楚都夺位,其实乃是在下之谋,蔡公实未有命,且不知其事也。
子干、子皙闻而大惧,欲走无路。
朝吴道:二位公子休慌,且听在下详利害,再议是否当为可也。
子干:你,你!
朝吴:今楚王佚游不返,率大军远离京都千里之外,气酷寒而不恤三军,徐国又久攻不下,则将士离心,其事必也。
因大军在外,国中便即空虚无备。
蔡洧名助楚王世子守城,然与楚王有杀父之仇,必以楚国有事为幸。
二子既来,若与在下共同服蔡公,以陈、蔡之众袭楚,则取郢都,如同探囊取物。
楚王之位,惟你兄弟三人议之可也。
子干、子皙:闻卿之言,倒似有理。
朝吴:二公子若存疑虑,臣愿与公子歃血为盟。
两位公子同意,遂即订盟约誓,约以蔡公弃疾为。
盟罢,加书于牺牲之上埋之。
朝吴遂引二公子进入蔡城,来见蔡公。
弃疾正在早餐,猝见二兄长入堂,又见朝吴带兵随后,不由大惊,便欲离席趋避。
朝吴大步上前,执其衣袂,道:事已至此,公将何避?
子干、子皙上前跪倒,大哭道:逆虔弑兄杀侄,又放逐我等,十二年矣!
今其无道,怒人怨,已遭弃。
我二人此来,便欲借汝陈、蔡之兵,为报兄侄之仇而已。
倘若大事成就,情愿将王位归属贤弟,我二人愿为臣属。
弃疾自幼害怕灵公,还在犹豫。
朝吴见此,知道劝将不如激将,于是道:臣以蔡公名义,召二公子自晋、郑回,并歃盟于郊,坎牲载书,不容更改矣。
此谓箭在弦上,不得不。
弃疾叹道:此是不曾渴睡,反被人抱上床榻者也!
便听命二兄,朝吴筹划而行便了。
朝吴大喜,乃大檄文,张贴四门:楚王虽灭我国,蔡公许复我祀。
惟助蔡公复楚为君,方免宗祀沦亡。
我等蔡人,自备兵戈,一同入楚!
蔡人闻此,来日俱集,各执器械,集于蔡公之门。
弃疾至此,不得不。
遂聚合蔡军,并子干、子皙部从,起兵先;复遣观从为使至陈,往调穿封戍兵马。
观从奉命至陈,方知穿封戍已死,乃用夏徵舒玄孙夏啮为将,率引陈人来会。
蔡公:使朝吴率蔡人以为右军,夏啮率陈人为左军。
星夜兼程,望郢都进!
楚都守尹斗成然闻蔡公带兵伐郢,立即倒戈,率本部军迎于郊外。
令尹薳罴欲敛兵设守,早被蔡洧大开城门,将陈、蔡之师放入进来。
楚国人皆恶灵王无道,空巷列队,以迎蔡公。
薳罴不能入宫,只得回家自刎而死。
蔡公引兵进入王宫,杀王世子禄及公子罢敌,欲奉公子干为王,子干固辞不肯。
弃疾固让:长幼之序,不可废也!
子干推辞不过,乃即楚王之位,欲使弃疾为令尹。
弃疾复又不肯,又将令尹让予子皙,自愿退为司马。
朝吴见此,私谓观从道:蔡公之智,非其二兄所能比者。
观从:何以见得?
朝吴:蔡公不肯为君,并让令尹于二兄者,因灵王犹带大兵于乾溪故也。
此后争战,若灵王胜,则子干、子皙作为谋逆恶,蔡公为胁从;若灵王败,则蔡公为司马,军权在手,子干、子皙是为傀儡。
蔡公之智,岂其二兄所能相比之哉!
观从知会朝吴之意,乃献计于蔡公:今王师在外已久,将士必然思归。
臣愿请世子禄及公子罢敌级,潜往乾溪军营,离散其军。
则公子复以陈、蔡大军继之,楚王可擒也。
蔡公深以为然,乃许其议,将世子禄与公子罢敌级付之。
观从遂往乾溪,潜入灵王军营,向众将出示两个级,并扬言道:蔡公弃疾已入楚都,诛杀两个王子,奉子干为新王矣。
今新王有令:出征徐国诸将,先归者复其田里,后归者劓之。
有相从逆王,而不还都反正者,罪及三族;或以饮食馈献昏王者,罪亦如之!
众将正对灵王不满,闻言皆都星散,或还朝投诚。
军士闻之,一夜间俱都散尽。
灵王当晚大醉,一夜醒来,见军营皆空,不知何故,便问左右侍卫。
当时尚有数名随从在帐,便即答道:闻公子弃疾率陈、蔡两国兵马造反,攻破郢都,已杀太子禄及公子罢敌,立公子干为君。
众军闻讯,皆都散矣!
灵王听罢,嚎陶大哭,悲不能抑。
左右上前劝慰:事已至此,大王逃亡他国可矣,不必过度悲伤。
灵王终拭泪:我非自悲,悲我二子也。
太子与人为善,因何遭此恶报?
未料有个随从不耐,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