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丁不愿再见徒弟瘐公差,复拾辔绳,纵马复奔。
献公赞叹:若非贤卿神箭,寡人休矣!
于是依仗公孙丁神箭相护,献公终得脱险,到至齐国。
其后未久,献公同母弟公子鱼亦自卫国封邑赶来。
齐灵公以礼相待,将其兄弟皆都妥为安置,馆养于莱城聚邑。
瘐公差及二孙自后赶至,见尹公佗被射透前后心而死,不由叹道:早知是如此结果,却不能力阻其死,为师之过也。
乃车载其尸,回去向上卿孙林父复命,被公孙丁力保献公逃走,特地请罪。
孙林父既驱逐献公出国,也便不再追究,反重赏瘐公差,安慰一番。
遂与宁殖迎立公子剽为君,是为卫殇公。
卫殇公得以继位为君,也便投桃报李,又封宿地为孙文子食邑。
又封宁殖,宁惠子固辞不受,反后悔与孙林父合谋逐君,因郁结成疾。
临死之际,遗嘱儿子宁喜:为父一生忠正为国,最悔之事,莫过随同孙文子谋反。
儿当想方设法,替为父掩饰逐君之过。
叮嘱已罢,溘然长逝。
卫国之变传至晋国,晋悼公召集众卿商议,欲行伯主之责,兵问罪。
中行偃奏道:卫衎无道,诸侯皆知。
今臣民自愿拥立姬剽,主公切勿参与为上。
悼公以为言之有理,于是从之,就此不闻不问。
齐灵公容纳卫献公,本欲效仿当年秦穆公送晋献公归国一般,亦送卫衎回国复位,为人恩主。
但只忌惮伯主晋国,恐其怪罪自己越俎代庖,因而兵干涉。
及闻晋侯不讨孙、宁逐君之罪,乃误会其意,因而大喜,遂召集众卿,商议再度称霸诸侯。
齐灵公:晋侯不理卫国之变,是其霸主之志惰矣!
我不乘此时图伯,恢复先祖桓公当年大业,更待何时?
众卿闻此,知道国君意在伐鲁,不敢谏阻,大都沉默无言。
齐灵公却也不甚理会众卿意见,因而即刻兵,亲自率师伐鲁。
于是兵至鲁国北鄙,围攻郕邑,大掠而还。
镜头闪回,倒叙齐灵公伐鲁原因。
齐灵公欲为东方霸主,非止一日。
即位为君不久,便即挥师伐莱,欲灭其国。
莱君以重金贿赂灵公幸臣夙沙卫,终使齐师罢兵,这才逃过一劫。
齐灵公十五年,召见莱子至齐相会。
莱子恐被扣留,因此不敢前往。
灵公大怒,遂派将军晏弱、叔夷率兵再次伐莱,并一举平灭其国。
灭莱之后,齐国疆域扩大一倍,势力北达山戎,与燕国交界,甚至可达泜水之濒。
齐灵公由此狂妄自大,复生称霸诸侯野心。
便以灭莱之事为基,齐灵公开始不服伯主晋悼公召唤。
鸡泽之盟,齐灵公拒绝出席,只派太子光与会。
此后戚之盟、戏之盟、柤之盟,以及从晋伐秦,齐灵公概不亲自参与,只命太子光或大夫高厚、崔杼代为。
齐灵公初娶鲁女颜姬为夫人,无子;颜姬侍媵鬷姬生子,取名姜光,便先立为太子。
其后嬖妾戎子之娣仲子又生一子,取名姜牙,被戎子抱去,养为己子。
又有侍姬,生公子杵臼,不受灵公之宠。
戎子恃其宠爱于齐侯,非要废黜太子光,复立姜牙为太子,灵公许之。
姜牙生母仲子谏止:太子光之立已久,又代表主公数次会盟于诸侯,今无故废之,恐非但招致伯主问罪,兼且国人不服,后必有悔!
灵公怒道:废立在我,谁敢不服!
遂使太子光出都,率兵去守即墨。
姜光去后未久,灵公即传旨废之,更立姜牙为太子。
因上卿高厚德高望重,拜为太子太傅;寺人夙沙卫多智,使为少傅。
鲁襄公知闻此事,于是大怒,遣使来齐质问,外甥太子光何罪,致被罢黜。
灵公不能回答,反而恼羞成怒,又虑鲁国将来必助姜光争位,所以先出兵伐鲁。
闪回结束。
鲁国无故受伐,使人告急于晋。
恰逢晋悼公当时抱病,不能出兵相救。
是年秋,周灵王苦于晋霸诸侯,目无子,遂使刘定公出使齐国,赐诏命于齐灵公:
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
世胙大师,以表东海。
王室之不坏,伯舅是赖。
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
敬之哉,无废朕命。
齐灵公因受子之命,借机不再听从晋国号令。
自此四年之间,接连五次伐鲁。
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鲁襄公十四年。
晋上卿随文子士燮之子士隰因功升任上军元帅,代替晋侯主盟,会合晋、鲁、吴等十四个诸侯国于向地。
是年冬,范宣子士匄奉晋悼公之命,会盟鲁大夫季孙宿、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