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站在银河联盟主星的科研中心顶层,俯瞰着这座城市的灯火。
夜幕下的城市依旧繁忙,轨道上穿梭的运输舰、地面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远处正在重建的军事基地,都在诉说着和平之后的百废待兴。
“量子稳定共振器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他低声说道,目光落在远方那片刚刚被稳定下来的空间裂隙区域,“真正的挑战,是让这样的技术成为常态。”
伊莎贝拉站在他身旁,轻轻点头:“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它真正融入整个银河系的展体系。”
星耀转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微扬起:“所以,我打算启动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句话一出,伊莎贝拉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冷静。
“你是说……系统性地整合全银河的人才资源?”
“没错。”
星耀语气坚定,“战争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科技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而科技的展,离不开人才。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未来的危机还会再次将我们推向边缘。”
伊莎贝拉沉思片刻,缓缓道:“这需要大量资金和协调工作,各势力之间原本就存在资源分配上的分歧,你打算怎么说服他们?”
星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走向会议厅的方向,脚步稳健有力。
“我会亲自去跟他们谈。”
——
几天后,星耀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先后访问了七个主要星域的行政中心,与当地领导人、教育机构负责人、科研组织代表展开深入交流。
在第三站的一场座谈会上,一位来自边陲星域的学者提出了质疑:“统帅,我们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当前战后重建阶段,许多地方连基础建设都尚未恢复,是否真的有必要投入如此多资源用于教育?”
星耀坐在长桌一侧,听完问题后,轻轻敲了敲桌面。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他环视全场,“如果今天再来一次类似的危机,我们还能像上次那样幸运吗?”
会场陷入短暂沉默。
“我们的胜利,并不是因为我们足够强大,而是因为我们比敌人更懂得适应变化。”
星耀继续说道,“而这种适应能力,来自于知识、技术和人才的积累。”
那位学者低头思索了一会儿,最终点了点头。
星耀见状,顺势推进:“所以我提议,从战后重建基金中划拨一部分预算,设立‘银河英才展基金’。
这笔资金将专门用于选拔和培养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工程、管理、军事等方向。”
他的提议引起了各方兴趣,尤其是几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星域代表,纷纷表示愿意配合。
会议结束后,伊莎贝拉走到他身边,轻声道:“看来你的演讲方式也进步了不少。”
星耀笑了笑:“我只是说了实话。”
——
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推进,星耀团队正式布了《银河人才遴选标准》,并启动了第一轮选拔。
选拔范围覆盖所有加盟星域,报名人数过百万。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星耀特别邀请了由科学家、军事专家、经济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多个维度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估。
烈风也被临时调来协助选拔事务,负责安保和后勤保障。
他看着一份份候选人的资料,忍不住感叹:“这些人真是五花八门,有十几岁的天才少年,也有快退休的老工程师。”
“这就是多元化的价值。”
伊莎贝拉一边翻阅数据,一边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关键是如何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
选拔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
例如,在边陲星域的一个偏远星球上,一名年轻的机械师凭借其自行设计的能量转换装置通过初选;还有一位出身平民家庭的数学家,在理论物理模型推演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这些案例被记录在案,作为后续重点培养对象。
然而,选拔并非一帆风顺。
部分星域因历史原因,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地区的候选人整体表现偏弱。
面对这种情况,星耀果断做出调整,提出“差异化选拔+定向培养”
的新模式。
“我们要做的是掘潜力,而不是筛选精英。”
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只要具备学习能力和成长空间,就应该给予机会。”
这一理念很快被采纳,并在后续几轮选拔中得到贯彻。
——
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后,星耀亲自参与课程设置和导师选拔。
他召集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包括曾在远古遗民遗迹中研究过未知科技的学者、参与过星际战争的战略分析师、以及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的工程师们,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