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太行山,层林尽染。
烈士陵园里,新添的九座坟茔一字排开,白色的墓碑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陈征站在墓前,手中拿着一份阵亡将士名单。
高胜寒站在他身侧,腹部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他坚持要亲自来送战友最后一程。
“敬礼——”
全体官兵齐刷刷举起右手,向长眠于此的英灵致以最崇高的军礼。
哀悼的号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南飞的候鸟。
陈征缓缓念出每一个名字:“王小川、李振华、赵大勇”
每念一个名字,就有一名战士出列,将一支步枪倒插在对应的墓碑前——这是八路军对战斗英雄的最高礼遇。
当念到“小李”
时,陈征停顿了一下。
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小战士,连个大名都没有留下。
高胜寒上前一步,将自己胸前的红星奖章轻轻放在小李的墓碑上:“他是个勇敢的战士。”
葬礼结束后,陈征和高胜寒并肩走在陵园的小径上。
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如同烈士们最后的叮咛。
“胜寒,这一仗我们赢了,但赢得太惨烈。”
陈征的声音低沉,“九个最优秀的特战队员,换山本特工队二十三人,这笔账该怎么算?”
高胜寒沉默片刻:“旅长,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
山本特工队的覆灭,意味着我们拔掉了日军插在根据地心脏的一把尖刀。
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八路军的特种作战能力已经不输于日军。”
“但代价太大了。”
陈征在一棵松树下停住脚步,“如果再来一次,你能不能以更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这个问题让高胜寒陷入了沉思。
三天后,旅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各级指挥员外,还有参与此次战斗的特战队员代表。
这是一次特殊的战后总结会,主题只有一个:从山本特工队的覆灭中学习什么?
高胜寒站在地图前,腹部还缠着绷带,但眼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锐利。
“同志们,今天我们不是来庆功的,是来‘挑刺’的。”
他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我们要找出这一仗中暴露的所有问题,哪怕是最细微的失误。”
他先指向地图上的死亡谷:“为什么山本能准确找到这条秘密小路?说明我们的地形保密工作有漏洞。”
接着指向交战区域:“为什么在兵力占优、地形熟悉的情况下,我们还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伤亡?因为我们在单兵素质上还有差距。”
与会者们纷纷低头记录,会议室里只剩下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我来说一个细节。”
王神枪举起缠着绷带的右手,“在狙击对决中,我的对手能在黑暗中凭听觉判断我的位置。
这种能力,我们的狙击手还不具备。”
赵铁柱接着言:“特工队员在受伤后仍然能保持战斗力,甚至拉响手雷与我们的战士同归于尽。
这种疯狂的战斗意志,值得我们警惕。”
会议持续了整个下午,共整理出十七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从战术训练到装备配置,从情报保密到临场指挥,无所不包。
“好了,问题说完了,现在说收获。”
陈征最后总结,“这一仗让我们看清了与顶尖特种部队的差距,也验证了‘铁壁’防御体系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
他环视在场的每一位指挥员:“我们证明了八路军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根据地,有能力战胜任何来犯之敌!”
散会后,高胜寒独自留在会议室里,对着沙盘复盘整个战斗过程。
常走进来,递给他一杯热水。
“还在想那天的战斗?”
高胜寒点头:“如果我能早一点识破山本的意图,小李他们也许就不会牺牲。”
“战争就是这样。”
常在他身边坐下,“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重要的是从鲜血中吸取教训。”
他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根据被俘特工队员供述整理的山本训练手册,里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高胜寒接过文件,仔细翻阅。
山本对特种作战的理解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特别是在野外生存、极限体能和心理训练方面。
“我们要建立一套更科学的训练体系。”
高胜寒的目光逐渐坚定,“不仅要学习敌人的长处,还要展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第二天,高胜寒向陈征提交了一份《特种部队建设与改革方案》,提出了包括选拔标准、训练大纲、装备升级在内的一整套改革计划。
“需要什么支持?”
陈征看完后直接问。
“先是人才。”
高胜寒说,“我需要从各部队选拔最好的苗子。
其次是训练器材和场地。
最后是时间——特种部队的建设急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