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根据地的麦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但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田野下,暗流仍在涌动。
岛田和山本在接连受挫后,策划了一次针对根据地腹地的报复性扫荡。
“这次要直捣黄龙,”
山本在军事会议上指着地图上的王家村一带,“这里是八路军的核心区域,打掉这里,就能重创他们的元气。”
日军动用了两个大队的兵力,配属炮兵和骑兵,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向根据地核心区压来。
情报很快传到陈征手中。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立即调动主力迎战。
“放他们进来,”
陈征在地图前沉思良久后说,“让鬼子见识见识什么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一套精密的“诱敌深入”
计划开始实施。
地方部队和民兵奉命“节节败退”
,故意丢弃一些破旧物资,制造溃败假象。
日军果然中计。
先锋部队指挥官得意地报告:“敌军望风而逃,我军正向其核心区域顺利推进。”
但当他们深入根据地后,情况开始生变化。
先遭殃的是补给线。
民兵和群众日夜不停地破坏道路、桥梁,袭击运输队。
日军的重炮和补给车辆举步维艰。
老王庄的民兵明了“铁蒺藜阵”
——将自制铁刺撒在路上,专门扎破汽车轮胎。
更绝的是,这些铁蒺藜还涂上了粪便,导致伤口感染,日军骡马大量病倒。
“这叫软刀子杀人,”
老王得意地对青年民兵说,“让鬼子进退两难!”
更让日军头疼的是无处不在的冷枪冷炮。
农民在田间劳作,见到落单日军就放冷枪;牧童在山坡放羊,现日军队伍就信号;连老太太都在村口纳鞋底时监视日军动向。
一天,一支日军小队在李家沟休整。
几个“热情”
的村民送来热汤,日军指挥官还夸赞“良民大大地好”
。
结果当晚整个小队上吐下泻,原来汤里下了巴豆粉。
“巴豆宴”
的故事很快传开,群众争相效仿。
日军再也不敢随便接受“好意”
,士气大受影响。
山本的特工队试图化装成百姓混入村庄,但在群众雪亮的眼睛前无所遁形。
一次,几个“货郎”
在张家庄转悠,声称用洋火换鸡蛋。
村妇女主任李大嫂一眼就看出破绽:“咱们这儿的人都是用火镰,谁会用洋火换鸡蛋?再说你这口音也不对!”
民兵立即包围了这些特务。
激战中,李大嫂甚至拿起菜刀参战,亲手砍伤了一个特务。
“想骗老娘?没门!”
她事后豪迈地说。
最让日军胆寒的是地雷战。
群众明了各种土地雷——踏板雷、绊雷、pers甚至还有专门炸骑兵的“跳雷”
。
这些地雷材料简单,威力却不小。
一次,日军骑兵队在一片开阔地奔驰,突然马蹄触跳雷,地雷跃起一米多高爆炸,人马俱伤。
“八路军的地雷长眼睛了!”
日军士兵惊恐地传言。
随着日军深入,他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每个村庄都坚壁清野,水井被填,粮食被藏,连磨盘都被拆走。
日军找不到向导,弄不到粮食,甚至喝不上干净水。
而八路军主力在哪里?日军指挥官困惑地现,他们像在跟影子作战——明明感觉到八路军的存在,却总是抓不住主力。
实际上,陈征将主力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在群众掩护下机动歼敌。
利刃特战连则专门袭击日军指挥系统和后勤设施。
一天夜里,小陈带领一个小组潜入日军营地,准确炸毁了炮兵阵地。
当日军乱作一团时,他们早已在群众掩护下安全撤离。
“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
小陈汇报时说,“鬼子根本分不清谁是兵谁是民。”
最精彩的围歼战生在日军撤退途中。
疲惫不堪的日军被迫通过一段险要山路,而这里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
山顶上,主力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山谷中,民兵埋设了大量地雷;甚至连孩子们都在山路上撒满了铁蒺藜。
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攻击从四面八方而来。
山顶的枪炮,路边的地雷,甚至还有群众从山洞里推下的滚石。
日军指挥官在日记中绝望地写道:“我们仿佛在与整个大地作战,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在与我们为敌。”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
当最后一股日军突围出去时,两个大队的兵力已损失过半,重装备全部丢失。
打扫战场时,景象令人震撼:群众自组织起来,救护伤员,收缴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