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特工队的威胁日益加剧,而根据地的展也迫切需要一支更加精锐的特战力量。
陈征在师部会议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利刃小队正式扩编为特战连,代号仍为‘利刃’,”
陈征宣布,“赵铁鹰任连长,编制三个排,每排三个班,另设直属通讯班、爆破班和狙击班。”
会场一阵骚动。
从一个小队扩编为一个加强连,这是对利刃战绩的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赵铁鹰站起身,语气坚定:“感谢组织信任。
利刃必将不负重托,成为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
扩编的第一步是选拔人员。
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求军事素质过硬,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出色的应变能力。
选拔在全军展开。
各部队推荐最优秀的战士参加考核,内容包括射击、格斗、野外生存、地形识别等多个科目。
小陈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选拔教官。
他看着一个年轻战士在格斗考核中被一次次摔倒,却又一次次爬起来。
“耐力不错,”
小陈对赵铁鹰说,“就是技巧差些。”
赵铁鹰点头:“技巧可以练,意志力难得。
记下他的名字。”
最终,从三百多名候选者中选拔出九十人,加上原利刃小队的骨干,组成了特战连的基干力量。
新部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融合。
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士们需要时间磨合,而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鬼子不会等我们准备好,”
赵铁鹰在第一次全连大会上说,“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以战代训,在战斗中成长!”
特训立即展开。
训练场设在深山中的一处秘密基地,条件极其艰苦,但没人抱怨。
早晨五点,战士们就要全副武装完成十公里山地越野。
随后是射击训练——不仅要打得准,还要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射击。
“战场上敌人不会站着等你瞄准!”
教官孙猛现在是副连长,负责训练工作,“度!
要的是度!”
格斗训练更加残酷。
赵铁鹰请来了根据地有名的武术高手,教授实用的搏杀技巧。
训练中经常有人受伤,但没人退缩。
最艰苦的是野外生存训练。
战士们被投放到陌生山区,只带少量装备,要独立生存三天并完成指定任务。
新战士小李在第一次生存训练中迷了路,又饿又累,几乎要放弃。
这时他遇到了同样在训练的小陈。
“坚持住,”
小陈分给他半块干粮,“想想高队长,想想孙猛副连长,他们付出生命是为了什么?”
这句话激励了小李。
他最终完成任务,虽然成绩垫底,但赢得了尊重。
“不怕落后,就怕不努力,”
赵铁鹰在总结会上说,“只要肯学肯练,每个人都能成为好兵!”
除了军事技能,特战连还加强了对特种作战理论的学习。
常被请来讲解日军特工队的战术特点,陈征亲自讲授游击战原则。
“特战不是蛮干,”
赵铁鹰强调,“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我们要比山本的人更聪明,更狡猾!”
训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狙击手培养。
小陈如今是连里最好的狙击手,负责培训新人。
“狙击手不仅要枪法好,更要有耐心,”
他教导新兵,“有时候为了一个目标,要潜伏几天几夜。”
一次模拟狙击训练中,新兵小王在潜伏二十小时后终于等到“目标”
,却因紧张而失手。
“不要灰心,”
小陈安慰他,“我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手抖得连枪都握不稳。”
爆破训练同样重要。
工兵出身的老张负责教授各种爆炸物的制作和使用。
从简单的地雷到复杂的定时炸弹,战士们要掌握各种爆破技术。
“爆破是技术活,更是细心活,”
老张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训练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实弹演习中,新兵操作失误导致炸药提前爆炸,造成三人受伤。
血的教训让所有人更加认识到训练的重要性。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赵铁鹰看着受伤的战士被抬走,语气沉重,“训练场上的失误还可以补救,战场上的失误就要付出生命代价。”
尽管训练艰苦,但特战连的士气始终高昂。
战士们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也为自己能入选这支精锐部队而自豪。
一天,陈征前来视察训练。
他看到战士们在高强度训练后依然精神饱满,十分满意。
“有这样的部队,何愁打不赢山本特工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