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显现。
日军小股部队不敢再随意出动,便衣特务活动大为减少,汉奸头目人人自危。
一些原本动摇的墙头草也开始重新考虑立场。
“八路军太神了!”
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那些坏蛋躲在哪里都能被找到,真是天网恢恢!”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精准清除,八路军恢复了对部分区域的基层控制。
群众安全感增加,更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天,老王庄的群众主动来找赵铁鹰:“赵队长,我们现一伙可疑人,像是鬼子的探子。”
基于群众提供的线索,加上常的情报分析,利刃小队成功抓获了一个日军侦察小组,缴获了大量侦察资料。
“群众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赵铁鹰在队会上说,“有了群众支持,再加上常科长的情报,我们就是真正的‘千里眼’、‘顺风耳’!”
常的工作也因此得到更多素材。
通过分析缴获的文件和审讯俘虏,他对日军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破译准确率越来越高。
“狩猎”
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也锻炼了利刃小队。
队员们在这种精准打击中积累了经验,战术水平大大提高。
小陈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狙击手,能够在复杂条件下精准命中目标。
一次行动中,他在三百米外一枪击毙了日军机枪手,为突击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队长,我现在明白高队长常说的‘特战’是什么意思了,”
小陈对赵铁鹰说,“不是蛮干,而是精准、高效、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
赵铁鹰欣慰地点头:“你成长了。
高队长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然而,“狩猎”
行动也引起了日军的警觉。
日军开始改变巡逻模式和通讯方式,增加了行动的不确定性。
一次,利刃小队根据情报伏击一支巡逻队,却意外遭遇了加强巡逻兵力,陷入苦战。
虽然最终脱险,但两名队员负伤。
“鬼子学乖了,”
赵铁鹰在战后总结会上说,“我们的情报和战术也要不断更新。”
常表示同意:“日军确实开始改变模式,但只要有规律,就一定能找到。
给我点时间,我能破解他们的新花样。”
陈征提醒道:“既要积极出击,也要注意安全。
你们是根据地的宝贝疙瘩,不能有闪失。”
“狩猎”
行动继续着,但更加谨慎和灵活。
有时成功,有时扑空,但总体上看,日军的活动受到了有效遏制。
最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安全环境改善,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开始恢复活动。
许多村庄重新建立了抗日政权,民兵队伍也得以重建和训练。
一天,赵铁鹰受邀参观老王庄的民兵训练。
看到那些手拿简陋武器的农民认真操练的样子,他感慨万分:
“几个月前,这里还被鬼子控制,群众敢怒不敢言。
现在,你们又能堂堂正正地打鬼子了!”
老王自豪地说:“有了你们八路军撑腰,咱们老百姓腰杆子硬了!”
夜幕降临,赵铁鹰站在哨位上,望着远方星星点点的灯火。
那些灯火中,有的是日军据点,有的是村庄,有的是利刃小队活动的区域。
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狩猎”
仍在继续。
每一天,每一夜,都有看不见的较量在进行。
基于情报的精准特战,正在悄然改变着敌我力量对比。
高胜寒虽然牺牲了,但他倡导的特战理念正在扬光大。
利刃小队用一次次的精准“狩猎”
,告慰着队长的在天之灵,也扞卫着根据地的安全。
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智慧与勇气结合,技术与战术并重,正在书写着抗战中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