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隘大捷后,日军加收缩,被占领的村庄陆续光复。
赵铁鹰接到命令,率利刃小队前往王家村一带,清剿残敌并协助群众返乡。
越接近王家村,路上的景象就越令人揪心。
沿途村庄几乎全部被毁,断壁残垣间散落着烧焦的梁柱和破碎的家什。
田野荒芜,水井被填,连树皮都被剥光——那是饥荒最严重时人们赖以活命的食物。
“队长,看那里。”
小陈指着路旁一具半掩在土里的骸骨,声音低沉。
赵铁鹰蹲下身仔细查看。
骸骨很小,显然是个孩子,手腕上还系着一根褪色的红绳。
他沉默地用手捧起土,轻轻覆盖在骸骨上。
“记下位置,回来时好好安葬。”
他的声音沙哑。
越往前走,这样的场景越多。
有些尸体被简单掩埋,坟头插着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名字;更多的则曝尸荒野,任由风吹雨打。
当王家村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记忆里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焦土。
几乎所有房屋都被烧毁,只剩下黑黢黢的墙框歪斜地立着。
村口的古槐树被拦腰炸断,树身上弹痕累累。
村中空无一人,只有风声呼啸着穿过废墟,出呜咽般的声响。
“分头搜索,注意安全。”
赵铁鹰下令,声音沉重。
队员们分散开来,在废墟中仔细搜寻。
不时有人现令人心碎的痕迹:一把烧焦的琵琶、半只小孩的布鞋、嵌在墙里的弹头
“队长!
这边!”
孙猛突然喊道,声音异样。
赵铁鹰快步赶去,只见孙猛站在村中央的打谷场上,脸色惨白。
打谷场边堆着一座小小的土丘,上面插着一块木牌,字迹潦草却清晰:“王家村死难乡亲合葬墓”
。
土丘前,十几个幸存村民正在默默祭奠。
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每个人都站得笔直。
老王也在其中。
他看到赵铁鹰,蹒跚着走过来,眼中没有重逢的喜悦,只有深不见底的悲痛。
“赵队长你们回来了。”
老王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可惜好多人都没等到这一天。”
通过老王断断续续的叙述,赵铁鹰知道了王家村的遭遇:
日军占领村庄后,将不肯撤离的老人集中关押。
后来因为粮食短缺,竟然老王说不下去了,只是指着那片合葬墓,泪流满面。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参加了民兵或随八路军转移,留下的妇孺则被日军强迫劳役。
许多人累死、饿死、病死。
最后日军撤退时,还残忍地杀害了十几名重伤员。
“小玲子她”
老王哽咽着,“就是李老汉的孙女,您给过她半块饼的那个被鬼子”
赵铁鹰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扎着羊角辫、眼睛亮晶晶的小女孩。
高胜寒省下口粮救下的孩子,最终还是没逃过鬼子的毒手。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喧哗。
更多的村民返回了家园。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数月不知亲人下落,怀着一丝希望回来寻找。
然而等待他们的只有废墟和坟墓。
一时间,王家村废墟上哭声震天。
一个中年妇女扑在一具刚刚被现的尸体上嚎啕大哭——那是她的丈夫,被日军杀害后随意丢弃在井里。
一位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一只小木鞋,老泪纵横——这是他孙子的玩具,孩子和母亲都被日军带走了,生死不明。
两个少年默默地在废墟中翻找,希望能找到一点可用的物品,或者至少是亲人的遗物。
赵铁鹰和利刃小队员们站在一旁,拳头紧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这些惨状比任何一场惨烈的战斗都更令人心痛。
“乡亲们!”
赵铁鹰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穿透了哭声,“我是八路军利刃小队赵铁鹰。
我们回来了!”
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无数双含泪的眼睛望向他。
“我们回来晚了,让乡亲们受苦了!”
赵铁鹰深深鞠躬,“这笔血债,我们一定会向鬼子讨还!
每一个死难的同胞,都不会白死!”
他走到合葬墓前,拔出匕,在木牌上深深刻下一行字:“血债血偿”
。
“我赵铁鹰在此誓,不把鬼子赶出中国,不为大家报此深仇,誓不为人!”
他的声音在废墟上空回荡,坚定如铁。
“报仇!
报仇!”
村民们压抑已久的悲愤终于爆出来,化作震天的呐喊。
在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军民一起动手,开始清理废墟,掩埋遗体,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