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杀鬼子!
保家园!
砸烂‘鹰栖’!”
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士气被鼓舞到了顶点。
在村庄里,妇救会的成员们组织妇女连夜赶制干粮、缝制军鞋、准备担架。
孩子们也被动员起来,帮忙传递简单的消息。
根据地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贡献着力量。
一种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强大信念,将整个根据地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相对于外面的喧闹,“利刃”
小队的驻地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
但这种安静,更像是一种极致的专注和压抑的爆前奏。
队员们已经停止了所有体能和战术训练,转而进行最后的、也是最精细的准备。
高胜寒将小组再次带进那间封闭的营房,对着更加精细化的图纸,进行最后一次任务推演。
“铁鹰,再确认一遍水下安装的步骤和可能的水流影响。”
“周桐,这是调度楼周边所有可能的狙击点位和射界盲区图,记死在心里。”
“王强,突击组进入楼内后的交替掩护路线,再模拟一遍。”
“孙猛,破坏电机和通讯设备,需要哪些工具,最后检查一遍清单。”
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咀嚼,每一个动作都被拆解磨合。
他们用木棍代替武器,在营房内模拟着潜入、格斗、爆破、撤离的每一个环节,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赵铁鹰带着他的爆破组,在一个远离驻地的偏僻山沟里,进行了最后一次小当量的爆破试验,精确测算着炸药威力和引爆时间。
李铁锤亲自赶来,根据试验结果,对已经准备好的特种炸药进行了最后的微调。
周桐则独自一人,带着他的狙击枪,远远地观察着远处山体的风向和光线变化,在心里默默修正着射击参数。
高胜寒则花了大量时间,单独与每一位队员谈话,了解他们的状态,缓解他们的压力,也再次明确他们的职责。
他知道,在这种级别的任务中,心理的稳定甚至比技术更重要。
在这一切之外,还有两条看不见的战线在紧张地运行。
老周领导的保卫和敌工系统,开动到了最大功率。
内线被启用,所有的眼线和耳朵都竖了起来,严密监视着“鹰栖”
及第四旅团的任何细微动向,以及根据地内部可能存在的最后一丝不安定因素。
任何可疑的无线电信号、异常的人员流动都被迅捕捉和分析。
他们就像最精密的滤网,确保大战前夜的绝对“干净”
和安全。
老吴领导的后勤系统,则如同一个高运转的精密齿轮组。
有限的弹药、粮食、药品被精确计算、分装、标记,并由民兵和民工队组成的运输大队,趁着夜色,沿着隐秘的小路,提前向预定的攻击出阵地运送。
每一颗子弹、每一斤粮食的去向都被严格登记,确保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夜幕再次降临。
这是总攻前最后的夜晚。
各营连提前吃完了加餐(或许只是一碗多了几片菜叶的糊糊),开始检查最后的装备,擦拭武器,领取弹药。
战士们默默地在枪托上刻下杀敌的记号,或者将写好的(或不会写只是按了手印的)家书交给指导员保管。
一种悲壮而豪迈的情绪在沉默中弥漫。
指挥部里,电话铃声和电台滴答声变得更加频繁。
陈征和政委彻夜未眠,最后一次核对各部队的准备情况,处理着临战前最后出现的各种突问题。
李铁锤从兵工厂拖出了最后一批连夜赶制出来的“铁蒺藜”
和炸药包,亲自看着它们被民工挑走,他的独眼中布满了血丝,却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高胜寒和他的“利刃”
队员们,已经穿戴整齐,检查好了每一件装备。
他们互相默默地帮助对方整理着装具,用力地拍拍彼此的肩膀,没有太多话语,所有的鼓励和嘱托都凝聚在那坚定的眼神之中。
根据地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已运转到极致,每一分力量都已积蓄到顶点。
箭已上弦,刀已出鞘,只待那最终的时刻来临。
战前的砺刃,磨去的是一切犹豫和怯懦,磨出的是必胜的信念、赴死的决心和撕裂一切阻碍的锋利!
风暴,即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