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份初步报告上若隐若现的几个名字和方向。
他知道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一旦操作不当,或者“鼹鼠”
比他们想象的更狡猾,不仅可能徒劳无功,甚至可能弄巧成拙,被敌人将计就计。
但眼下,内部猜忌日益滋生,山本在外虎视眈眈,必须尽快打破僵局!
“好!”
陈征终于下定了决心,拳头一握,“就按这个方案办!
老周,你立刻牵头,拟订这份‘钓鱼计划’的详细内容,务求逼真,陷阱要设得巧妙隐蔽!
高队长,你负责协助老周,确保计划制定过程的绝对保密,并准备好‘利刃’小队,随时待命,对重点嫌疑目标和可能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视!
一旦现异常,立刻收网!”
“是!”
老周和高胜寒领命,眼神中充满了决绝。
一场精心设计的反间谍风暴,开始悄然酝酿。
老周的工作效率极高。
他闭门不出,结合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日军的可能兴趣点以及他心中那几个重点嫌疑对象的权限范围和知识背景,很快炮制出了一份足以乱真的“绝密计划”
——《关于“铁砧”
核心设备及技术骨干应急转移方案》。
计划中,真实与虚假的信息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真实存在的部队番号、真实的地形描述、真实的内部管理规定……夹杂着虚构的转移路线、虚假的“珍贵物资”
、以及那几个致命的“逻辑陷阱”
。
陈征仔细审阅后,签字批准。
随后,这份“绝密计划”
被以最高保密等级,分批次、在不同时间、通过看似合乎常规的程序,“不经意”
地透露给了那份初步报告上圈定的、范围极小的几个重点嫌疑对象及其相关工作环节。
与此同时,老周和高胜寒布下的天罗地网也悄然张开。
保卫科的几个精干成员,伪装成农民、樵夫或者换防的士兵,对那几个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外松内紧的全程监控。
他们记录下目标每一天的行程、接触的每一个人、甚至细微的表情和习惯变化。
常的通讯部门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
所有电台被要求二十四小时开机监听,重点扫描黑风岭方向以及之前出现过异常信号的频段。
常亲自带人,试图对那两段微弱信号进行更深入的技术分析和可能的三角定位。
高胜寒则派出了“利刃”
最擅长潜伏和侦察的队员,由周桐和王强分别带队,对目标人物可能进行秘密活动的几个地点——比如黑风岭附近的废弃窑洞、一段人迹罕至的河滩、甚至根据地边缘某个看似普通的杂货铺(怀疑是死信箱所在地),进行了提前布控和隐蔽监视。
队员们趴在冰冷的草丛里、缩在阴暗的角落中,忍受着寒风和困倦,眼睛如同最精密的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等待中缓慢流逝。
一天,两天……目标人物们似乎一切如常,按时工作,正常交流,看不出任何异样。
那份“绝密计划”
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丝毫涟漪。
难道判断错了?难道“鼹鼠”
不在这个范围?或者他察觉到了危险,按兵不动?
这种等待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煎熬。
参与行动的人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直到第三天深夜。
指挥部旁边的一间密室里,常正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调整着收音机的频率。
突然,一阵极其微弱、但异常熟悉的“滴滴”
声,夹杂在强烈的静电干扰中,传入他的耳中!
常的身体瞬间绷直!
他猛地抬手,向旁边负责记录的助手做了一个激烈的手势!
是他监听了很多天的那个特殊信号!
它又出现了!
而且信号强度,似乎比前两次要稍微强那么一点点!
“快!
记录信号特征!
尝试交叉定位!”
常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紧张,对着另一台负责测向的设备操作员吼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
黑风岭下,一个早已被“利刃”
队员秘密监控的、极其隐蔽的灌木丛覆盖的土坑内。
一条黑影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滑入坑中。
他动作熟练地拨开一层浮土,露出下面一个被巧妙掩盖的、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正是一个精心设置的死信箱。
黑影警惕地四下张望了片刻,寒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枝,出呜呜的声响,周围一片死寂。
他迅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东西,塞进了铁皮盒子,然后飞快地恢复原状,再次如同融入夜色般悄然离去。
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
然而,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