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独立第一师紧锣密鼓地筹备向黄海市进军之际,一股来自北方的、更加凛冽肃杀的寒流,裹挟着战争的阴云,悄然迫近。
常领导的技术科,如同最敏锐的雷达,率先捕捉到了这不祥的信号。
监听站里,日夜不停运转的无线电接收设备,捕捉到了大量陌生的、加密等级更高的日军电台信号。
这些信号源指向明确——东北,关东军的方向。
破译人员日夜奋战,尽管无法完全破解其核心密码,但从呼号规律、通讯密度以及少量被成功破译的简单电文中,拼凑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事实:日军大本营,正在从局势相对稳定的关东军序列中,抽调部分精锐师团,紧急入关,加强华南、华北重要据点的防御力量。
一份加急的敌情综合分析报告,被常亲自送到了陈征的案头。
“师长,政委,参谋长,”
常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综合各方情报研判,可以确认,日军驻屯华北的兵力正在生结构性变化。
一支番号为关东军第三独立混成旅团的部队,其先头部队已确认通过山海关,其番号出现在冀东、辽西一带的敌军通讯中。
其最终目的地,极有可能就是加强以黄海市为核心的辽南沿海防御圈!”
“关东军……”
陈征咀嚼着这三个字,眼神骤然锐利。
在抗战军民的心中,关东军是日军最为精锐、装备最好、也最为顽固的力量,长期盘踞东北,被视为“皇军之花”
。
他们的南下,意味着日军已经意识到了华北局势的严重性,并开始投入其战略预备队。
王树声参谋长立刻走到巨大的华北地图前,手指点向山海关至黄海市一线:“第三独立混成旅团……如果情报属实,这支部队齐装满员,下辖四个精锐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一个工兵中队,一个辎重中队,总兵力过五千人,且配属的战车、火炮数量和质量,都远我们之前交手的任何一支日军部队。
他们的指挥官……”
他翻看着报告附件,“是沼田多稼藏少将,一个以作风强硬、战术刁钻着称的军官。”
李云龙政委眉头紧锁:“妈的,小鬼子这是下了血本了!
看来咱们打辽源,是真捅到他们的肺管子了。
这关东军的家伙,可不好对付。”
陈征沉默着,目光在地图与报告之间来回移动。
他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带着冰原寒气的军事力量,正沿着铁路线和公路,如同铁流般向南涌动,目标直指他即将进军的区域。
这不再是清河的岛田,也不是辽源的佐藤,而是一个更强大、更专业的对手。
“情报显示,其先头部队——一个加强步兵大队,配属战车小队和炮兵中队,已经抵达辽西重镇连山,距离我辽源根据地北部边缘,不足两百公里。”
常补充道,在地图上标出了连山的位置。
“其动向十分明确,就是沿着海岸线南下,驰援黄海市。
预计其主力将在十至十五天内,陆续抵达黄海周边。”
“也就是说,”
陈征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冷静,“我们向黄海市进军的过程中,不仅可能要面对黄海市原有的守军,还很可能会在半路上,甚至是在黄海城下,与这支关东军精锐提前遭遇。”
“是的,师长。”
王树声肯定道,“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数。
如果让他们顺利进入黄海市,与守军汇合,黄海战役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我们必须调整计划,要么加快进军度,抢在关东军主力抵达前拿下黄海;要么……就必须考虑,如何在野战中,先吃掉其一部,挫其锐气!”
“抢时间恐怕来不及。”
陈征摇了摇头,“我们向黄海进军,需要扫清沿途据点,部队调动、后勤保障都需要时间。
关东军是乘坐火车和汽车机动,度比我们快。”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辽源城渐渐恢复生气的景象,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支正滚滚南下的钢铁洪流。
“看来,总部给我们的这块硬骨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硬啊。
也好……”
他转过身,脸上非但没有惧色,反而浮现出一种遇到强劲对手时的兴奋与凝重:“一直跟二流部队打交道,骨头都快生锈了。
正好用这所谓的‘皇军之花’,来检验一下我们独立第一师,到底锤炼到了什么火候!”
他走回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连山与黄海市之间的区域:“参谋长,立刻修改作战预案!
将‘应对关东军第三独立混成旅团南下’作为核心课题!
重点研究在这一区域,利用有利地形,进行运动歼敌的可能性!
我们要争取在野外,敲掉他的先头部队,至少是重创它!”
“是!”
王树声精神一振,立刻领会了陈征的意图。
“常!”
陈征继续下令,“你们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