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要签”
,也没有说“不要卖”
。
他只是将选择权,连同选择的后果和意义,完整地交还给了俞浡。
这是一种比任何保护都更艰难的信任——信任他的判断,信任他的初心,信任他能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守住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俞浡看着屏幕里宋鹤眠深沉而克制的眼神,那里有关切,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信任与尊重。
一股热流猛地冲上眼眶。
他懂了。
宋鹤眠不是在阻止他成功,而是在帮他抵御成功可能带来的异化。
他在提醒他,不要在最耀眼的聚光灯下,迷失了最初点亮他的那簇火焰。
几天后,俞浡做出了决定。
他婉拒了怀特斯通画廊的独家代理合约,选择了一家规模较小,但极其尊重艺术家自主性、以学术推广见长的合作机构。
同时,他通过中间人,礼貌而坚定地回绝了那位匿名收藏家的天价收购。
他给出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引力与尘埃’是一个完整的叙事,它记录了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旅程。
它不售卖,它只等待真正懂得凝视它的人。”
消息传出,在小小的艺术圈里引起了一些议论。
有人赞他风骨,有人笑他天真,错过了阶层跃迁的绝佳机会。
俞浡没有理会。
他站在纽约临时工作室的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心里却异常平静和充实。
他失去了一次快成名的机会,一大笔唾手可得的财富,但他守住了自己的创作主权,守住了那段对他和宋鹤眠都至关重要的记忆。
他拿起手机,给宋鹤眠了一条信息,没有提及任何决定,只是说:
「今天纽约阳光很好,像你书房那个早晨。
我又有了新的灵感,关于‘光如何穿透深蓝’。
」
很快,宋鹤眠回复了,同样没有问结果:
「期待。
我这里的深蓝,也快被晨曦撕裂了。
」
他们都知道,对方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以及这个选择背后的坚守与信任。
这次风波,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伤人的言语,却比任何一次争吵都更深刻地考验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灵魂的契合度。
俞浡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守住了艺术的纯粹和情感的尊严;宋鹤眠在有能力干预的情况下,选择了最难也最正确的路——尊重与信任。
这份爱,在经历了距离、脆弱、声名和资本的层层淬炼后,终于褪去了所有浮华与不安,露出了它最坚实的内核——两个独立的、强大的灵魂,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守着共同的底线,并因此更加紧密地相互吸引与支撑。
这份重量,远非任何市场价格可以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