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笑了,展厅里的游客换了一波又一波,兽金饰在灯光下,依旧亮得温暖,像十年前青龙村那个深夜,两人就着马灯看到的光。
第七十三幕:薪火递手,匠心传灯
豫东的汉墓遗址上,刚下过一场小雨,泥土湿润,空气中飘着青草的味。
毛三蹲在探方边,看着年轻队员小张拿着铁铲要往下挖,赶紧按住他的手:“慢着,用这个。”
他递过去一把竹片,竹片边缘被磨得光滑,“当年在青龙村,清理朱雀基座的云纹,我爹就教我用竹片——铁铲太硬,容易碰掉文物上的细痕,咱们挖的不是土,是老祖宗留下的话。”
小张红着脸,接过竹片,小心翼翼地刮开泥土,很快露出一块带花纹的砖:“毛队长,您看!
这砖上有字!”
毛三凑过去,眯着眼睛看,指尖轻轻拂过砖面:“是‘永元二年’,东汉的,这砖是墓道的铺地砖——你看砖缝里的泥,别用手抠,用小刷子刷,就像当年咱们刷神兽基座的淤泥那样。”
旁边的小队员们都围过来,听毛三讲青龙村的事:“那时候郭老师跟我争墓的年代,他说神兽基座有突厥纹,是唐代的,我偏说云纹是宋代的,后来打开主墓室,看到‘大唐故游击将军’的木门,我才知道错了——你们记着,考古不是逞能,是要跟着文物走,它说是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
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报告厅里,郭维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屏幕上放着老陈的骨骸照片。
“这具骨骸,当年在青龙村的唐墓里现,股骨上有三角形凿痕,指缝里有黑风岭的矿粉,”
他指着照片上的细节,“通过这些,我们还原了他的身份——1959年黑风岭考察队的队员,被人杀害后,骨骸被藏进了唐墓。”
台下的学生们都屏住呼吸,有个扎马尾的姑娘举手:“郭老师,考古这么苦,还要面对这些难过的事,您为什么还坚持?”
郭维笑了,拿起桌上的小陶片——正是当年毛三送他的青龙村瓷片:“因为这些‘骨头’‘陶片’,都是历史的嘴。
老陈的骨骸告诉我们他遭遇了什么,青龙村的三彩马告诉我们唐代的工匠有多巧,我们把这些‘话’记下来,告诉后人,这就是传承。”
他顿了顿,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眼睛,想起十年前在青龙村,齐军抱着父亲的旧工具,说“想知道他去哪了”
;想起毛三蹲在淤泥里,说“不能让文物白埋着”
。
“你们看这陶片,”
他举起瓷片,灯光照在上面,青釉泛着柔光,“它碎了,但上面的釉色还在;历史有时候也像碎陶片,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光捡起来,传下去。”
豫东的探方里,小张用小刷子刷净砖上的字,毛三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这砖要编号、拍照,记清楚它在墓道的位置——以后你带新人,也要教他们这么做。”
小张点头,眼里亮闪闪的。
北京的报告厅里,姑娘们围着郭维,问青龙村的故事,郭维拿出那张合影,指着上面沾着淤泥的两人:“下次有机会,带你们去青龙村看看,那里的石碑,那里的水库,都在讲着我们的故事。”
风从豫东吹到北京,带着泥土的香,带着文物的光——薪火递过来,又传下去,像青龙山的太阳,落了又升,永远亮着。
(第九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