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道往东边流,很快就漫到了陈家村的麦田边。
老会计拄着拐杖跑过来,手抖着摸了摸渠里的水,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俺种了一辈子地,终于不用盼着下雨了!”
他这话刚说完,麦田里就响起了欢呼声,孩子们追着水流跑,裤脚溅满了泥水也不在意。
苏明是特意从省城来的,站在晓棠身边,看着渠边的薄荷艾——是晓棠和陈杏前几天种的,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晃。
“你这法子好,”
苏明笑着说,“既保住了古墓,又帮着浇了地,这才是把土地的理用对了。”
晓棠点头,看着水流漫进麦根,心里突然明白:守着土地,不是守着不动,是要顺着它的性子,把该留的留住,该用的用好。
那天晚上,公社给晓棠了张“先进知青”
的奖状,红纸上的字印得工工整整。
晓棠把奖状贴在知青点的墙上,旁边就是她画的薄荷艾图。
赵小磊凑过来看,用手指戳了戳奖状:“你这奖状,是土给的,是麦子给的。”
晓棠笑了,摸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水渠通了,麦根喝到水了,古墓也好好的——原来好日子,是跟土地商量着来的。”
第三幕
青溪的冬天来得快,一场冷雨过后,田埂上就结了层薄霜。
晓棠早上起来时,看见院坝里的薄荷艾叶子上沾着白霜,像撒了层糖,赶紧找了把竹筐,去东河沟收艾。
陈家村的晒谷场早就热闹起来了。
王婆婆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捆好的艾束,正教村里的媳妇们编艾绳——她的手指虽然皱巴巴的,却灵活得很,三绕两绕,一束艾就变成了紧实的绳。
“晓棠来了!”
王婆婆看见她,就把手里的艾绳递过去,“快编两根,冬天熏屋子,能防感冒。”
晓棠蹲在王婆婆身边,学着她的样子编艾绳,艾叶的清香飘进鼻子里,暖融融的。
陈杏提着个布包走过来,把包塞给晓棠:“给你的,我娘纳的鞋,鞋底里掺了艾叶,穿着暖,还能防脚痒。”
晓棠打开布包,里面是双黑布鞋,针脚纳得密密的,鞋底隐约能看见艾叶的碎末,心里一下子热了。
“俺们这艾,今年收得多,”
王婆婆拍着身边的艾束,蓝布帕子擦了擦额头,“等晒干了,给知青点送点,你们冬天熏屋子用。”
晓棠点点头,手里的艾绳编得更紧了——她想起刚到青溪的时候,总觉得这里的冬天又冷又长,现在却觉得,有这些艾,有这些人,冬天也没那么难熬了。
回知青点的时候,晓棠抱着半筐艾,赵小磊正蹲在院坝里捶艾——他从王婆婆那学了法子,把艾捶碎了装在布袋子里,能当枕头。
“晓棠姐,你看!”
赵小磊举着布袋子,里面的艾绒鼓鼓的,“等我回上海,就带这个回去,跟我爸妈说,这是青溪的艾,能治病,还能安神。”
晓棠笑着把艾放在屋檐下,跟赵小磊一起捶艾。
艾绒的香味飘满了知青点,连墙上的奖状都像是沾了点艾香。
夜里,晓棠坐在煤油灯前,翻着笔记本,看见之前画的古墓图,突然想起吴氏——那个几百年前种艾的姑娘,她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还有人在种她的艾,用她的艾治病,用她的艾暖着冬天。
窗外飘起了细雪,落在屋檐下的艾束上,白得像棉絮。
晓棠摸了摸枕头边的布鞋,鞋底的艾叶还带着点清香,她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了株小小的薄荷艾,旁边写:“冬天的艾,是老祖宗留下的暖,是青溪的人留下的情——这里的土,已经长了我的根。”
(第六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