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宋代墓葬形制考》,对比唐墓的结构,找出两者的异同,详细记录在论文里;郭维则查阅《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唐代洛州的记载,结合墓志铭里的信息,还原李忠义的生平,还特意加入了兽金饰与突厥文化的关联考证。
论文初稿完成那天,两人在村部的煤油灯下逐字逐句修改。
当读到“青龙山水库唐墓的掘,不仅填补了唐代豫西中小型贵族墓葬研究的空白,其出土的突厥面红文赤,更为探讨安史之乱后中原与边疆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时,毛三忍不住感慨:“没想到咱们俩从一开始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能一起写出这么一篇论文。”
郭维笑着回应:“学术研究本来就该这样,有分歧才会有进步,以后要是有机会,咱们还可以一起合作。”
第六十三幕:村民转意,守护传承
青龙村的晒谷场上,挤满了村民。
毛三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手里举着一张唐墓壁画的照片,大声讲解:“大家看,这是墓里的壁画,画的是唐代的将军出行,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宝贝,也是咱们青龙村的骄傲,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咱们的历史。”
台下的村民们议论纷纷。
几个月前,他们还因为“古墓招灾”
的谣言围堵过考古队,如今看到照片里精美的文物,听着毛三的讲解,态度渐渐变了。
李婶挤到前排,指着照片里的三彩马,对身边的人说:“没想到这老坟里还有这么好看的马,之前我还以为挖坟不吉利,现在才知道是这么重要的东西。”
旁边的村民也附和道:“是啊,之前刘权利瞎起哄,说什么有鬼,现在看来,都是陈老二搞的鬼,咱们可不能再糊涂了。”
齐军站在高台旁,手里拿着几块从墓里清理出的陶片残块,给孩子们展示:“你们看,这是唐代的陶片,上面还有花纹,咱们水库底下的古墓,就是这些宝贝的家,以后咱们要好好保护它,不能让别人破坏。”
孩子们围着齐军,好奇地摸着陶片,七嘴八舌地问:“齐叔,这陶片真的有一千多年了吗?”
“以后还能看到墓里的宝贝吗?”
齐军笑着回答:“当然有一千多年了,以后这些宝贝会放在博物馆里,你们长大了可以去看,而且咱们村的古墓,会立上保护牌,咱们都要看着它,不让它被破坏。”
毛三看到村民们的态度转变,心里很是欣慰。
他从高台上走下来,走到之前带头反对掘的几个老人身边,递上一杯热水:“大爷,之前因为掘的事,让大家担心了,现在真相都清楚了,这些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咱们村的荣耀,以后还得靠大家一起保护。”
其中一位老人接过水杯,叹了口气:“毛队长,之前是我们老糊涂了,轻信了谣言,以后你们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们肯定支持。”
当天下午,村民们主动提出帮考古队清理掘现场。
男人们扛着铁锹,把主墓室入口周围的泥土平整好;女人们则拿着扫帚,把散落的碎土扫干净;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捡拾地上的小石子。
刘权利虽然被撤销了村长职务,但也主动来帮忙,他低着头对毛三说:“毛队长,之前我犯了错,现在想弥补,以后村里要是有文物保护的事,我一定出力。”
毛三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好好为村里做事,一起保护好咱们的古迹。”
夕阳西下时,掘现场已经清理完毕。
村民们和考古队员们一起坐在晒谷场上,吃着村民们送来的红薯和玉米,聊着唐墓的故事。
毛三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想起初到青龙村时的冷清与猜忌,心里忽然觉得温暖——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如今,这份守护历史的意识,已经在青龙村的村民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第五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