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是以前修水库时没清理干净的石头?”
“不能啊书记,”
刘权利急了,“老王说那东西有鼻子有眼,分明是个狮子头!
再说,那地方老辈人就说是乱葬岗,说不定真是座老坟。”
旁边的乡文书插了一句:“书记,前阵子县文化馆来过人,说要是现啥古物遗迹,让及时上报。
要不咱给县文化馆打个电话问问?”
乡书记想了想,点了点头:“行,你去打电话。
要是县文化馆觉得有必要,就让他们派人去看看。”
电话打了半个多小时才接通——县文化馆的电话线路也不太好,滋滋啦啦的。
文书对着电话喊了半天,把水库里现石狮子、可能有古墓的事儿说了一遍。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我们马上派人过去看看,让你们村先把现场看好,别让村民乱挖。”
挂了电话,文书对刘权利说:“县文化馆说派个干事过来,叫小赵,说是学考古的。
让你们村先派人守住水库,别让人破坏了。”
刘权利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谢过乡书记,又骑着自行车往回赶。
路上,会计问:“真要派人守着?村里壮丁都去挑水了,哪有人手?”
“找!
就算轮流守,也得守住!”
刘权利咬着牙,“这事儿要是成了,对村里有好处。
你回去就组织人,男的女的都行,每人两个馍馍,就在水库边看着,别让张狗剩那小子捣乱。”
回到村里,刘权利立刻敲锣召集村民,把县文化馆要来人的事儿说了一遍,又安排了五个人轮流在水库边值守。
张狗剩听说县上要来人,也不敢再乱闯,只是远远地在水库边晃悠,想看看热闹。
与此同时,县文化馆里,小赵正收拾东西。
他刚从考古专业毕业没多久,分到文化馆还不到一年,平时也就是整理整理古籍,从没出过现场。
接到乡上的电话,他既兴奋又紧张,翻出自己的考古工具包,把小刷子、卷尺、放大镜都塞了进去,又带上一本《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概论》,揣在怀里。
“小赵,你可得小心点,”
馆长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地方旱得厉害,村民情绪也不稳定,要是真现古墓,先别乱动,等省考古队的人来支援。”
“知道了馆长!”
小赵用力点头,骑上自行车,朝着青龙村的方向出。
路上的太阳更毒了,他骑一会儿就停下来喝口水,水壶里的水很快就见了底。
他看着路边干裂的田地,心里暗暗祈祷:希望真能现点什么,也算是为抗旱期间的文物保护出点力。
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办公室里,郭维刚放下手里的放大镜。
他面前摆着几具新石器时代的骨骸,刚完成鉴定报告。
馆长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郭维,河南那边现一座疑似唐代古墓,省考古队请求支援,需要一名骨骸研究专家,你去一趟吧。”
郭维愣了一下,接过电报看了看——“河南豫西青龙山水库因旱干涸,现唐代墓地遗迹,需骨骸专家协助鉴定”
。
他心里一动,想起三年前黑风岭的事儿,那起失踪案至今没个定论,而河南……似乎和他手里的一份档案有点关联。
“馆长,我能带上一些之前的档案吗?”
郭维问。
“可以,”
馆长点了点头,“注意安全,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
郭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打开抽屉,拿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上面写着“1959年黑风岭考察队失踪案”
。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档案袋塞进了公文包。
然后收拾好自己的检测工具,拎着箱子,匆匆赶往火车站。
火车缓缓开动,郭维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心里沉甸甸的——不知道这次河南之行,会不会解开三年前的疑团。
第三幕:陌路相逢
河南省考古队的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队长的腿在前几天考察时摔断了,打着石膏躺在床上,手里拿着青龙山水库那边传来的消息,愁眉不展。
“这节骨眼上,我偏偏动不了,”
他叹了口气,“青龙山水库那边情况不明,必须派个有经验的人去带队。”
旁边的队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有人说:“毛三经验丰富,上次洛阳那座宋墓就是他带队掘的,让他去最合适。”
队长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毛三,你收拾一下,立刻出去青龙村,和县文化馆的人汇合。
记住,先摸清情况,不要贸然掘,等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到了再一起行动。”
毛三站了起来,他穿着一件洗得白的工装服,脸上晒得黝黑,眼神很亮。
“放心吧队长,”
他沉声说,“我一定把情况摸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