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
明末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晚期的共性问题。
百姓不满情绪高涨,起义不断爆。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
这种困境,甚至延续至民国时期仍未根除。
在工商业尚未兴起的年代,土地是唯一的根基。
它不仅关乎百姓生计,更是一个王朝稳定的核心资源,是皇权得以稳固的关键所在。
可耕种的土地有限,不会像人口一样自然增长。
除非国家主动开疆拓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移民,引导开荒。
辽东便是一例。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皇帝便大力开辽东,派遣辽王率重兵驻守广宁,平定东北地区的部落与外敌,为开荒提供稳定环境,意在将其打造成北方军事重镇。
一旦完成开,军队实现自给自足,便可出兵配合关内明军夹击蒙古。
可惜,这一战略尚未完成,便中途夭折。
开垦新地不仅需要人力,还需时间让土地变得肥沃。
这也是为何汉人王朝在掌控十八省之后不再扩张——适合耕种的土地已经足够。
对一个依赖土地与粮食展的王朝而言,再向外开拓便显得得不偿失。
土地无法增长,人口却持续增加。
能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百姓温饱难继,王朝自然走向衰落。
万历十五年以前,为何被视作自正统年间以来,明朝最富足、百姓生活最安定的时期?
原因在于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
的推行。
他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并进行合理分配,使资源暂时达到平衡,民生因此得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