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内,陈广与秦邦屏所率的两万南下军队已驻扎多日。
如今的西安,比起军队接管前更为安定有序。
可谁曾想,当他们刚入城接管防务时,城中百姓无一不惶恐不安。
不少人家紧闭门户,数日不敢外出,唯恐被这些士兵夺走财物,或无意中招惹了这些凶神。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联合乡中士绅四处散播流言,称他们带兵进城是为了掠夺秋收的粮食,导致城中人心惶惶。
此事令两位将领极为愤慨,痛斥这些官员狡诈无德,专擅背后使绊,捏造谣言扰乱人心。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
尽管两位将军态度强硬,但终究难以扭转士绅在舆论上的主导地位。
煽动民意,正是这些士大夫最擅长的手段。
没过几天,朝廷派兵抢粮的说法已在城中传得沸沸扬扬。
百姓们见到羽林军纷纷避之不及,如同躲避瘟疫一般。
秦邦屏与陈广日日在营中焦躁不安,如今他们竟成了人人厌弃的对象,仿佛过街老鼠一般。
更甚者,坊间竟传出要将他们逐出西安城的言论。
二将心知肚明,这等话语定是士绅所散布,寻常百姓绝不敢妄言。
正当他们准备下令抓捕城中散布谣言之人时,秦邦屏之子秦翼明提出一个应对之策。
那便是效仿京师应对文官的手段,派出人手在城中澄清事实,向百姓说明他们进驻西安的缘由,并将皇上的诏书抄录张贴,向全城公示。
秦、陈二人皆认为此策可行,遂即下令施行。
于是,在这西安城内,军队与地方官员士绅竟展开了一场舆论之争,双方各执一词,争斗激烈。
对实情一无所知的百姓顿时陷入困惑,尤其当皇上的诏书公之于众后,他们开始对士绅官员的说辞产生怀疑。
数日后,百姓见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每日只是照常巡行,举止与以往的兵卒大不相同,这才逐渐放下戒心。
士绅官员们见形势逆转,只得在衙门中借酒浇愁。
毕竟,他们最倚仗的不过是口舌之力。
引导民间舆论本是他们最拿手的伎俩,可在武将敢于正面抗衡之时,他们也只能止步于此。
更让他们恼火的是,这些惯用笔墨的文人竟被一群武夫破解了屡试不爽的手段,心中愤懑可想而知。
可眼下他们也无计可施,羽林军已然在城中站稳脚跟,再想如往日般将这些军将驱逐,已是妄想。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这些武将对他们毫无敬畏之意。
上次扬言要上书弹劾,结果对方竟当面大笑不止。
不仅嘲笑,还冷言讥讽,问他们是否需要请大儒代笔撰写弹劾奏章。
此事若传出去,谁能相信?
但倒霉的是,这一切偏偏落在了他们头上。
怒骂一声“粗鄙之徒”
后,他们连夜写好弹劾奏章,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文官,何曾受过如此羞辱?不过几日便已忍无可忍。
被人掐住喉咙的感觉,确实令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们再次联合地方上的士绅豪门,动员各家的家丁与仆役,在城中四处挑起事端,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又指使手下负责民事事务的官员,刻意制造纠纷,专门针对普通百姓找麻烦。
城里违法乱纪的人突然增多,前往府衙报案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然而衙门却对这些事情置之不理,还对百姓说,现在西安城的事由军队全权负责,让他们去找军营里的秦邦屏和陈广处理。
他们的真实意图很明显,你想管事是吧,那就把所有麻烦都交给你,看你能撑多久。
他们压根不信,那两个连文章都写不来的粗人,能处理好地方政务,能断案判刑,恐怕连大明的律法条文都认不全。
只等城中乱象丛生,百姓怨声载道,到时看他们如何收场。
他们以为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亲军,拿着一道圣旨就可以为所欲为,太不把他们这些士大夫当回事了。
没想到的是,秦、陈二将压根不按常理行事。
他们调派大量士兵进城维持秩序,对于那些寻衅滋事的家丁和仆役,见一个抓一个。
主干街道都安排了几十到上百名士兵驻守,随时准备行动。
虽然一时之间搞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