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之所以未这样做,是因为那些土司占据着道义上的优势。”
“当朝廷强盛时,他们便俯听命;一旦朝廷衰弱,他们比建奴和鞑虏更为可恶。
更令人愤慨的是,朝廷对此竟无可奈何,只能咽下这口苦水!”
大臣们心中都清楚,皇上所言句句属实。
朝廷对土司的掌控力极其薄弱,一旦土司察觉朝廷势衰,便会立刻起兵反叛,意图割据一方。
当年杨应龙便是如此。
朝廷因出兵西北与朝鲜导致国力大损,国库空虚,精锐部队折损惨重,但他却误判了形势,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即便是在衰落中的大明,照样能轻易将他铲除。
片刻后,朱由校又继续说道:
“你们刚才也提到,无端兵必将引起民怨沸腾。
但若不以武力压制,改土归流如何能成?太祖当年未能做到的事,朕自问更难以完成。
朕深知,与太祖相比,自己差之甚远。”
“自太祖之后,两百余年,历代先帝未曾再推行改土归流。
到了朕这一代,土司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朕绝不能再放任其继续坐大,绝不容许再出现第二个杨应龙,祸害我皇明百姓与民生大计。”
“欲攘外敌,必先安定内部。
内乱未平,何以应对外敌?建奴与鞑虏不过是大明复兴路上的阻碍,而内部的腐败与僵化的体制才是真正的病根。”
“汉朝之时,太祖刘邦曾被困白登山,吕后无奈之下只得遣使向匈奴单于求和进贡,受尽屈辱。
甚至面对大单于书信羞辱,也只能笑脸相迎,继续送去财物与女子。”
“孝文皇帝英明神武,也曾多次意图反击匈奴,但每每下达出征命令,又不得不收回。
为何如此?”
“那是为了民生安稳,为了稳固内部,铲除心怀不轨的诸侯王,耗费了无数心血。
直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朝才真正迎来太平。”
“朕虽不敢与孝文皇帝齐名,却怀有与他同样的抱负。
朕不能指望子孙中能出孝景、孝武那样的帝王,因此只能自己一力承担!”
“朕别无退路,只能趁着年富力强,将这些积弊彻底铲除。
哪怕最终失败,至少还留有转圜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