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的是,报纸与锦衣卫的宣传起到了关键作用。
若非他们深入民间传达皇帝旨意,许多从未进过城的老百姓根本不会知晓此事。
除商学与军学外,其余四门学科录取人数均过百人,尤以文学最为热门。
孙奇逢担任文学主官,在士林中极具声望,北方各省的年轻读书人闻风而来,争相投考。
大儒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孙奇逢无需多言,只需稍稍透露一二,消息便能迅传遍士林。
农学与工学由宋应星与徐光启亲自负责,两人选拔极为严格,基本采用单独面试的方式,耗时最长。
但最终所选之人皆有真才实学,虽然其中不少人出身匠户或农户,识字者寥寥,但技艺皆源于祖辈传授与多年实践。
医学一科由李时珍之孙李长文主持,此人治学严谨。
他在选拔前会对每一位考生的背景进行详细审查,既要求具备一定医术基础,更重视其品德操守,务必要求德才兼备、心术端正。
至于军学批学员,朱由校并未对民间开放,而是从勋贵与世袭锦衣卫家族中挑选。
京师数百家族中,除英国公府张世泽未参与外,最终通过者不足二十人。
即便如此,皇帝还曾两次放宽标准。
可见,大明武勋世家已腐朽至何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