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会夸夸其谈,他们用行动说话。
不像孙承宗和袁崇焕之流,只会空谈,嘴上功夫了得,好像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仿佛能与古之名将比肩。
“爱卿太过谦了,在朕心中,你可是无可替代的国之重器。”
作为兵工厂的总制,张之极目光中带着敬意看向毕懋康。
新式火铳的研过程他再清楚不过,毕懋康所承受的压力与困难远非常人能想象。
今日得皇帝亲口嘉许,张之极也为他由衷感到高兴。
毕竟兵工厂的成绩,也代表了他这个负责人能力的体现。
“陛下,还请为这自生火铳赐一个名号!”
这的确是一项划时代的成果。
在西洋之外,这是亚洲第一支完全自主研制的燧枪。
虽说火力上没有重大突破,但它的象征意义早已越了武器本身。
朱由校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
“不如称它为‘神武铳’,可好?”
其实他最初想叫它“步枪”
的,但那样未免太过露骨。
既然身在这个时代,不如取一个威严霸气些的名字。
接下来,三十支自生火铳轮流试射十次。
结果无一出现卡壳、哑火或炸膛等情况。
朱由校当场下令,凡参与研制的工匠,各赏银五十两;而毕懋康作为核心研者,除赏银千两外,还被授予太子少傅之衔。
在张之极引领下,朱由校与众臣步入校场中央。
此处陈列着羽林军现役的各类火器。
有迅雷铳、拐子铳、火绳枪、流光神机箭、一窝蜂、青铜火炮等主力装备。
还有一种极为稀少的武器,是当年戚家军大量使用的火箭,名为“神火飞鸦”
。
朱由校指着迅雷铳与拐子铳道:
“爱卿,你立刻安排人手将这些火铳改装,全部更换为燧装置。
你先看看,若改装一支火铳,需要几人?耗时多久?”
毕懋康拿过两支铳反复查看,思索片刻后起身回禀:
“陛下,只需两位熟练工匠,三日内便可完成改装。”
朱由校微微点头,这在他意料之中。
这个时代的火器构造大致相近,技术也相差无几。
此次改装仅是将引线点火改为燧石击,对专业人士而言难度并不高。
他又指向“一窝蜂”
说道:
“爱卿来看,这‘一窝蜂’是大面积杀伤性武器,两人便可操作,且便于携带,是战场上的关键装备。”
“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射程不足,稳定性差。
朕看过边军使用的情况,点火之后,有不少火箭直接飞向天空。
可否加以改良?至少确保射稳定,若能提升射程更佳。”
所谓“一窝蜂”
,其实就是多管火箭炮。
史书曾有记载:
“总线一点燃,众矢齐,龙腹中藏数支火箭,势如雷霆万钧,无人可挡。”
其威力可见一斑,堪称杀敌利器,尤其在对阵骑兵或大规模敌军时,更是能挥出最大杀伤力。
毕懋康让人抬出地上的一窝蜂,把所有炮管都打开,接着取出火箭,仔细查看。
他对各类火器都有过深入研究,对这些武器的缺点也十分清楚,不过眼下却没什么头绪。
过了片刻,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朝朱由校行礼:
“陛下,改进之事,臣还需几日时间才能给您答复。”
朱由校淡淡一笑:
“爱卿不必着急,这事不忙,朕给你足够时间。”
科技这东西急不得,得慢慢摸索,反复试验。
任何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自生火铳能在半年内研制出来,是因为毕懋康早已积累多年,掌握了关键技术,否则不会这么顺利。
现在有了神武火铳,就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但若想研出更先进的火器,以目前的知识、技术与工业水平,还远远不够。
要知道,最早的燧枪是十六世纪才出现的,而真正进入新一代技术阶段,已经是十九世纪,那时才从前装枪转向后装枪。
朱由校又看向一辆火箱车:
“还有这流光神机箭,上次北征时对抗蒙古骑兵立了大功,让那些蛮夷见识到了我大明火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