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不必多言,朕已有打算。
此次出兵,战法不同于往日,也不会拖延时日。”
他语气沉重地继续说道:
“察哈尔部必须铲除。
林丹汗表面上归顺,内心却藏有野心。
妄想坐山观虎斗,从中得利,朕不会让他如意。”
群臣见皇帝态度坚决,大多沉默不语,唯有几个自诩忠直的大臣还在坚持进言。
刘宗周再次出列,语气恳切:
“陛下若有计划,还请告知臣等。
朝中不乏知兵之人,或可为陛下补充疏漏。”
“等朕回朝之后,刘卿自然知晓。”
朱由校怎会在此场合泄露军机?他不是朱祁镇,更不是朱由检。
即便是虚张声势的话,他也不会说。
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土木堡之败,成因复杂。
朱祁镇本人有责,王振干政也脱不了干系,至于文官是否牵涉其中,不好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情报严重外泄。
也先不仅清楚明军的路线与出征时间,甚至连布阵安排都了如指掌,这仗如何能不败?
崇祯帝在位期间,也多次因泄密而陷入被动局面。
朱由校岂会重蹈覆辙?他早已对文官集团心存戒备。
“朕已与内阁及六部大臣商议妥当。
今日朝会,只是通知诸位,北征之事已定!”
群臣听闻此言,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此前对此事只字不提,原来早已私下定夺。
几位信誓旦旦要死谏的大臣顿时急了,高声喊道:
“陛下不可!
陛下尚未成年,万一途中遭遇不测,谁来主持朝政?”
朱由校懒得回应,目光转向王象乾。
王象乾会意,上前表态:
“臣支持陛下亲征!”
次辅徐光启与兵部尚书王在晋也纷纷表示支持。
内阁三人表态之后,六部尚书纷纷跟进。
大多数人见大势已定,纷纷附和:
“臣等愿陛下早日凯旋!”
“臣等亦愿追随陛下北征!”
朝堂之上,不少官员本就是朱由校一手提拔之人,自然全力拥护天子亲征。
其余人则明白大势已去,再争无益,不如顺势而为,以保前程。
皇帝亲征已成定局,众人皆知无法逆转,于是纷纷站队,以免惹祸上身。
兵部主事王浩之忽然跪地高呼:
“陛下三思!
这些奸佞小人,个个该斩!
他们竟怂恿陛下涉险,臣请诛之!”
另几位死谏之臣也一同高声附和,请求斩杀“奸臣”
。
朱由校望着他们,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你们这是何必呢?”
王浩之正色答道:
“陛下,自古文臣死于谏,武将死于战。
陛下乃大明之主,应习圣贤之道,治国安邦,而非亲临战场。
请陛下三思!”
朱由校听出话中之意,这些人仍把他当作年幼无知、贪玩无术的小皇帝。
“你们为何断定朕必败?”
“陛下,战事无常,胜负难料。
臣唯恐陛下重蹈正统年间之覆辙,请陛下明察!”
“更何况,我大明名将众多,岂需陛下亲征?自古以来,天子皆坐镇京城,以安天下!”
“那朕就请诸位举荐一二良将,可堪重任者,朕听之。”
王浩之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他心中清楚,眼下并无可用之将。
朱由校见状闭目沉声:
“太祖皇帝以弓马夺天下,驱逐胡虏,创立大明。
成祖皇帝更是亲征漠北,开永乐盛世。
朕愿效法二祖,再塑大明辉煌,何错之有?”
“北征之令已下,朕将于十日后誓师出征,此后再无异议,此事就此作罢。”
语毕,支持皇帝的一众臣子齐齐跪地高呼“万岁”
。
王浩之则痛心疾,知事已不可为。
正欲再谏,已被锦衣卫带出殿外。
朱由校虽未治其罪,却也厌其聒噪。
众人被拖走时仍在高呼:
“陛下,忠言逆耳,请陛下三思!”
朝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