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部的进军路线和作战目标。
他全神贯注地研究戚继光的布阵方式。
戚继光率先以迅捷之势击溃朵颜前锋,再派遣一支部队死守关隘,自己亲率主力绕后形成包围,同时派出一队偏师协同守军从侧翼猛击敌军。
此时戚继光的主力早已就位,只等朵颜军队后撤。
这一战,戚继光追击百余里,活捉了朵颜的领。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洁?但若是在战场之上,指挥官必须随时掌握敌情,揣测其动向,预判行军路线,还要清楚敌我双方的优劣,并确保己方行动不被敌军察觉。
仅仅这几条,大明眼下多数将领都难以做到,更别说临场应变与冲锋陷阵的勇气。
像戚继光这般,调度步、骑、车三兵种协同作战,又井然有序,在近代以前,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他将冷兵器与火器的配合运用到了极致。
戚继光,无愧于千古名将之称。
他的战略战术理念,远远前于他的时代。
朱由校深入研读之后,才真正意识到,打仗也是一门极深的学问。
接着,他命令王朝辅将自洪武年间以来有关蒙古的档案全部调出。
他想彻底了解蒙古军队的作战模式。
历史常被误解的一点,是蒙古人作战野蛮。
其实不然,他们对骑兵战术有极高造诣,作战风格独树一帜。
成吉思汗当年横扫欧亚,就是最好的证明。
毕竟,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几千年的战争史中,值得学习的经验非常丰富。
李牧以骑兵击败骑兵,卫青、霍去病完美演绎了大规模骑兵作战,岳飞更是以步兵大败金军铁骑,而戚继光则开创了多兵种联合战术。
但这些经验也只能供人学习参考,对士兵和将领的素质要求极高,统帅之人必须兼具文韬武略。
当夜,乾清宫灯火彻夜未熄,朱由校彻夜未眠。
他没有天赋,只能靠苦学来弥补差距。
---
“皇爷,魏忠贤到了。”
“让他进来。”
魏忠贤入内,看见朱由校头凌乱,面色憔悴,以为皇帝身体不适。
“皇爷,可是龙体欠安?”
朱由校放下手中的档案,苦笑答道:
“朕没事,只是彻夜未睡。
你那边交代的事,可都办妥了?”
“皇爷,这是他们的罪证文书,还有同党名单。
主谋五十七人,从犯两百余人,多数来自南京,其中不乏地方士绅。”
“另据张鹤鸣供认,他们正计划联合袁应泰,设局陷害熊廷弼,再推袁应泰接任经略之职。
作为交换,袁应泰承诺允许他们在辽东自由经商!”
“这些人与南京的部分官员也有利益输送,基本都是东林党人,事情重大,请皇爷裁决!”
朱由校听后神情平静。
他早有预料,东林党不过是由江南读书人组成的一个利益集团,背后代表的是江南士绅和豪强的势力。
这些士绅豪强在那些读书人尚未中举时便开始大比投入。
对他们而言,花点钱培养几个将来能罩着自己的官员,是非常值得的。
因为他们不想把钱交给朝廷。
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逃税漏税,而那些尚未得势的读书人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钱财与粮米支持。
时间一长,双方便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
没有功名的士绅豪强将自家田产挂在这些官员名下,以逃避赋税。
有的官员名下甚至登记了几十万亩的土地。
他们剥削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土地被不断兼并,国家的财政日益枯竭,天灾人祸不断加剧,百姓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太祖皇帝设立的制度原本是好的。
为防止读书人因贫困而受贿,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免税特权。
但自建文帝以来,文官不断侵蚀皇权,渐渐演变成如今只要有功名就能免税的局面。
这是一代代皇帝纵容的结果,其中最严重的是明孝宗。
他太过迁就文臣,所谓的“弘治中兴”
比起“康乾盛世”
更像一个讽刺。
试问,一个连河套这样战略要地都主动放弃的皇帝,他的眼光又能有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