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朱瞻基又为何改变策略,放弃关外军事,转而注重休养生息?
朱棣频繁用兵,却始终未能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果。原本已经渐渐恢复的社会民生,因此再度陷入动荡之中。
直言不讳地说,他五次北征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着。
相比之下,太祖皇帝在位时九次出征草原,无论哪一次的成果都要比他更为可观。
他在官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动。
当时原本已趋于完善的行政体系,并未得到有效的优化,反而是被强行添加了一些内容,例如设立东厂来监控锦衣卫这类举措。
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就很难再停下来。没过多久,巡抚、总督等临时职位开始出现。到了明末,巡抚已经变成正式编制,每一省都会配备一位。一旦地方发生变故,朝廷便立即设立总督来统辖一方。
这些被任命为巡抚或总督的官员,官阶并不比布政使和按察使高,但由于他们代表的是朝廷和皇帝,地方官员出于畏惧,只能步步退让。
表面上不敢反抗,不代表私下里不会暗中抵制。朝廷这种混乱的安排,显然难以获得地方的支持。于是,他们通常选择消极怠工,以此无声地表达不满。
巡抚作为由朝廷和皇帝直接派遣的地方钦差,不仅手握重权,在中央也有一定影响力,这让地方官员不敢轻易得罪。
随着权力逐渐扩张,巡抚的影响力越发强大,布政使的地位反而下降,最终成了巡抚的下属,手中原本的权力也被逐步剥夺。
堂堂一位从二品的省级长官,竟然要听命于一位正三品的巡抚,这样的安排无疑显得荒谬。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官场内部的腐败与争斗已达到何种程度。这些官员不仅试图从皇帝手中争夺权力,甚至连彼此之间的利益也不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