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完美压缩。
整个过程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一丝不苟。
“控制系统接驳完成!”
“主电源接通!”
“自检程序启动!”
一连串的指令和汇报在幽深的巷道里回荡。
巨大的采煤机控制面板上,指示灯如同星辰般次第亮起。
最终,代表主控系统就绪的绿色指示灯,稳稳亮起!
没有警报!
没有闪烁!
短暂的寂静后,人群中爆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王强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那点稳定的绿光,紧绷了数日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难以言喻的激动涌上心头。
他成功了!
他的团队成功了!
这枚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汗水、扛住了权威质疑和极限考验的技术火种,终于在这幽深的地底,植入了矿务局生产的心脏!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矿灯光束下,那沾满煤灰的脸庞上,属于技术领军人物的自信和沉稳,正悄然成型。
矿务局财务科成本分析中心办公室,气氛却带着一种无形的硝烟味。
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赵静坐在崭新的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飞滚动。
她眉头微蹙,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快调取着近三年全局各采区的设备维修费用报销单据电子台账。
她对面,坐着财务科副科长孙德海,一个头梳得油亮、脸上习惯性带着三分笑意的中年男人。
“小赵啊,”
孙德海端着保温杯,慢悠悠地吹着热气,“王局让你参与全局成本管控优化,是看重你的能力。
不过呢,这成本分析啊,尤其是设备维修这块,水很深,也很复杂。
各个采区情况不一样,设备老化程度不同,维修费有高有低,这很正常嘛。
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要平衡好成本控制和保障生产的关系。
不能一味地卡、压,伤了下面区队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那就得不偿失了,对吧?”
他语气温和,像个循循善诱的长者,但话语里却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和稀泥”
哲学,试图用“复杂”
、“平衡”
这些模糊的概念,消解赵静这个新锐试图深挖的成本管控意图。
赵静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镜片后的目光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新人的怯懦,反而带着一种洞悉数据的锐利。
“孙科长,您说的平衡,我理解。”
她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但平衡不是糊涂账的理由。”
她将屏幕转向孙德海,鼠标点开几个被高亮标注的条目。
“您看,西三采区机电班,去年三季度,同一型号的液压泵,在一个月内报销了三次‘核心阀块更换’,每次费用都在一万二左右。
而同期,西一采区机电班,同型号液压泵只报销了一次常规保养,费用三千。
设备使用强度相近,环境类似。
这‘核心阀块’的损耗率差异,符合常理吗?”
“还有,”
她又点开另一组数据,“南翼运输队,皮带机滚筒轴承更换频率,是北翼同型号设备的三倍以上!
但根据设备运行记录,南翼的运输量只比北翼高15。
这种维修频率和成本投入产出比,正常吗?”
赵静指着屏幕上那一条条刺眼的对比数据,目光直视着孙德海:“孙科长,新规要求‘阳光支出’,成本管控不是卡压,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是要堵住这些看不见的‘褶皱’里流走的效益!
这些异常数据背后,是维修标准不统一?是配件以次充好?还是…存在虚报冒领、利益输送?不把这些弄明白,所谓的‘平衡’,就是给蛀虫留后路!”
她的话,如同手术刀般精准锋利,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层“和稀泥”
的面纱,直指核心问题!
孙德海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端着保温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和愠怒。
他没想到这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眼光如此毒辣,言辞如此犀利!
新规监督员的经历,让赵静早已习惯了直面问题,学会了从数据中挖掘真相,更拥有了挑战“惯例”
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