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家属院三号楼的轮廓在夜色中沉默矗立,窗内透出的灯光平静如常。然而,在这片静谧的表象之下,一场无声的风暴正悄然酝酿。王磊下达的“查徐建”指令,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激起了最隐秘的暗流。
国安直属的精锐技术小组,在周正林的直接指挥下,如同无形的幽灵,对三号楼及徐建国所有已知的通讯设备、网络接口进行了最高级别的、非接触式的电子监控。每一个字节的流量,每一丝异常的电磁波动,都被“绿盾”模型最敏锐的触角捕捉、分析。物理监控则由最富经验的国安特勤执行,他们化身为最普通的物业人员、维修工,在绝对隔绝的状态下,确保不惊动目标,同时杜绝任何可能的反侦察行为。所有信息,以最高密级单线汇聚至王磊,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深潭,等待着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证据。
---
省科技厅档案室,彻夜不熄的灯火映照着李振东愈发灰败的面容。督导组副组长、国安部那位副局长手中的笔,如同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科技厅引才机制溃烂的肌体。一份份被刻意忽略的回避声明,一张张语焉不详的评审记录,一笔笔流向可疑的“咨询费”签批,在督导组抽丝剥茧的核查下,从“管理疏漏”的薄纱下,暴露出“系统失守”的狰狞。
“李振东同志,”副局长的声音冷冽如冰,“这份关于引进‘新能源战略研究院’某位海归骨干的专家评审意见,其中三位评审专家,在你亲自签署的评审专家名单确认函上,被临时替换。替换理由空白,替换后的专家,经查与引进对象存在明确的师承关系和共同利益项目。请你解释,这个替换程序,是谁主导?依据是什么?”
李振东的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嘴唇哆嗦着,眼神躲闪:“这…这个…时间太久,我…我记不清了…可能是下面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失误?”副局长将一份内部签报拍在桌上,签名栏赫然是李振东的亲笔,“这是你签批的、要求‘特事特办、简化流程、确保人才落地’的签报!就在那次评审会前夕!而这位被引进的骨干,其海外实验室的背景,与‘前沿智库’有着深度合作!他的引进,是否也是‘信风’这条线上的一环?”
“信风”二字如同惊雷,炸得李振东魂飞魄散!他没想到督导组竟已触及如此核心!巨大的恐惧瞬间压垮了他最后的防线。他瘫坐在椅子上,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声音带着哭腔:“我…我有责任…我辜负了组织的信任…是…是徐省长…徐建国副省长!他…他当时亲自给我打过电话…说这位专家非常重要…关系到省里一个重大项目的国际对接…要求我们特事特办…务必确保引进…评审专家…也是他暗示…要选‘懂大局’、‘识大体’的…”
李振东的供述,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他交代了更多:徐建国如何利用其常务副省长的位置,多次对科技厅的引才工作和项目审批进行“关心”和“指导”,暗示甚至直接点名要求“支持”某些特定人选和机构(如“前沿智库”)。他以“发展大局”、“国际影响”为名,行干预程序、降低安全门槛之实,为陈哲远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信风”渗透点,铺设了制度上的漏洞!
李振东的崩溃和供述,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常务副省长徐建国!这已不仅仅是失职,而是涉嫌严重渎职,甚至可能为境外渗透提供便利!
消息以最高密级呈报王磊和督导组组长。督导组组长面色铁青,立刻向中央做了紧急汇报。同时,省纪委的办案人员迅速进驻科技厅,当场宣布对李振东采取留置措施。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厅长,在督导组入驻的强光照射下,露出了满身的疮痍,被带离时面无人色,步履蹒跚。科技厅大楼内,一片死寂,人人自危,堤坝已然崩塌。
---
翌日的省委常委会,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徐建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神色如常,甚至带着一丝惯有的沉稳,偶尔与邻座低声交谈两句。但细心观察,能发现他端起茶杯的频率比平时略高,眼神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紧绷。李振东被省纪委带走的消息,如同投入会议室的重磅炸弹,虽然尚未公开宣布,但在座的常委们显然都已通过各自的渠道知晓,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惊涛骇浪。
王磊主持会议,他并未直接提及李振东案,而是将议题引向了督导组工作的阶段总结和对全省科研系统安全整顿的深化部署。
“同志们,”王磊的声音沉稳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