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兰在女学上的坚持与开拓,其影响不仅止于社会风气的移易,更如潺潺溪流,无声地浸润着她自己的家族,塑造着顾侯府的独特门风,并在儿孙辈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那种对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的关注,已然越了她个人的事业,成为了一种可被传承的家学脉络和精神遗产。
顾廷烨作为一家之主,虽常年忙于军政要务,对家中琐事并不过问,但明兰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
早年他支持明兰,多少带着几分对爱妻的纵容和为她的魄力所动,亦有凭借自身权势为她抵挡风雨的担当。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亲眼见到女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尤其是看到那些因明兰之举而改变命运的女子及其家庭对顾家的由衷感激,这位在沙场上铁血铮铮的侯爷,内心也受到了不小的触动。
他愈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家族荣耀,并不仅仅体现在爵位的高低和权势的煊赫上,更在于是否能够泽被乡里、惠及后世,留下足以令人称道的精神财富。
他在与子弟们的言谈中,开始更多地强调“责任”
与“仁厚”
,而不仅仅是“功业”
与“门第”
。
这种家风,最直接地体现在了明兰与顾廷烨的子女教育上。
他们的长子,未来的顾侯继承人,自幼便目睹母亲如何为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家女孩奔走筹谋,如何顶住压力坚持己见。
他不仅没有因母亲“抛头露面”
办学而感到羞耻,反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很早就懂得了身份地位所赋予的责任。
少年时期,他便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女学外围转转,有时会应母亲之请,给那些年纪稍大的外舍学生讲讲外面的见闻、粗浅的律法常识,或是帮她们核对复杂的账目。
他从那些女孩们渴望而专注的眼神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母亲此举的意义。
这种早期的经历,培养了他越寻常贵族子弟的平民视角和社会关怀。
成年后,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他都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常常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改善底层百姓的处境声或提供实际帮助,这在他所在的阶层中,显得尤为难得。
明兰的女儿们,更是母亲事业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她们自幼在女学中长大,与那些外舍的贫寒女孩们虽不同班,却同在一个园子求学,一起参加学园活动。
在明兰有意识的引导下,她们并未因出身高贵而骄纵,反而学会了平等看待那些努力向上的同伴。
长女及笄后,便主动向母亲提出,希望能在女学担任义工,利用自己擅长的琴棋书画,为内舍的学生做些辅导,甚至偶尔也去外舍,教那些女孩们认些更复杂的字,讲讲诗词中的道理。
她对待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温柔耐心,在女学中极受爱戴。
这种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能力,更塑造了她宽厚仁爱的性格。
后来她出嫁时,提出的要条件之一,便是夫家需支持她继续从事类似关爱女子教育的慈善事业。
而明兰的孙辈,可以说是浸润在这种家风中最深的一代。
他们从蹒跚学步时起,便听着祖母讲述女学中那些“姐姐们”
如何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
这些故事,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鲜活生动的榜样。
长孙刚满十岁那年,便做了一件令阖府动容的小事。
他将自己积攒了许久的压岁钱和笔墨纸砚,郑重地交给明兰,说:“祖母,这些给女学里那些买不起好纸笔的姐姐们用吧。
她们学好了本事,就能像蕙娘姑姑、秀姑婆婆一样厉害!”
童言稚语,却真切地反映了仁爱、分享、关注弱者这些品质,已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融入了这个家族新一代的血液中。
另一个孙女,则对数字和账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她不仅将自己的小库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缠着管理女学账目的管事嬷嬷,问东问西。
她曾对明兰说:“祖母,我以后也要帮您管女学的账,要把每一文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更多的女孩子能来上学。”
明兰看着她认真的小脸,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心中满是欣慰。
她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理念,已经找到了传承者。
更让明兰感到宽慰的是,她的子女和孙辈们,将这种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长子不仅在朝中为兴办官学、惠及寒门学子建言献策,还在顾家的封地和庄园里,推行了一系列鼓励佃户子弟读书识字的措施,虽力度有限,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几个孙儿在学堂里,也从不以侯府子弟自矜,乐于与那些勤奋好学的寒门同窗交往切磋,并常常将自家的藏书借阅给他们。
这一日,正值明兰寿辰,儿孙绕膝,齐聚一堂。
厅堂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长孙献上了一份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