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刻意组织辞藻,只是忠实地写下:清晨码头工人的艰辛、市税小吏的刁蛮、老农对收成的忧虑、行商对路途的担忧、还有那碗看似普通却蕴含了无数人辛苦的阳春面……
他写了很多,字迹甚至有些潦草,但笔尖流淌出的,却是从未有过的真实与鲜活。
第二日,他将这篇长达数页的“日记”
呈给顾廷烨。
顾廷烨仔细看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好。”
他赞许道,“虽然文辞不加雕琢,但贵在真实,有热气,有烟火味。
这才是文章的根本。
你且记住今日的感受。
日后下笔做策论时,不要只想着圣贤如何说,更要想想你今日看到的那些百姓,他们需要什么,朝廷的政令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此,你的文章方能立得住,方能言之有物,方能打动人心。”
长栋重重地点头,心中豁然开朗。
他忽然明白,二姐夫让他去的不仅仅是市集,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民生”
课。
经此一日,他再读圣贤书,感觉已然不同。
那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能与窗外的世界、与无数鲜活的生命联系起来的智慧。
他知道,自己的科举之路,从这一天起,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