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依臣认为,其实汉中用兵与否,都无法影响到刘备征羌。”
“哦?这是为何?”
“因为刘备的重点依旧在防御上,征羌只怕不会动用过多的兵力……其次,他对汉中动兵,只怕会是征羌得出结果之后。”
贾诩道。
毕竟,汉中是盟友和敌人相互争夺的地盘。
刘备真要把部队开入这块地,在刘璋那就需要大把的时间。
先是益州内部意见统一,其次益州还得调配粮草给刘备。
拿到益州的粮草后,刘备才能着手出兵……如果征羌度够快,正好可以卡在这个准备工作的时间之内!
毕竟,对刘备而言,他肯定是不想自己征羌时周野来攻打自己的。
假使刘备在征羌进行中,兵来打周野,那周野放开手打,也就不存在什么大义问题了。
毕竟是你刘备手欠先动手的不是么?
总不能说你挂个征羌的名号,就要求别人被打不还手吧?
所以,最符合刘备利益的是:插手汉中筹备中——迅取得征羌胜利——征羌胜利之后,又开始攻略汉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征羌期间遭到周野打击,又能在征羌之后把祸水引向汉中,最是完美。
贾诩的话正是切中此中,固然有理,但答非所问。
周野的问题本质是:你刘备想对汉中下手,我就趁征羌时机难。
“文和似在有意躲闪么?”
周野笑意深邃:“臣为主计,何须顾虑?”
贾诩叹了一口气,道:“非臣心有顾忌,而是我对汉中局势尚了解不够透彻,还难以下定论。”
“容臣回去,好好研究一番……”
“不必研究了,这里已有人拿了对策,你看看。”
周野一笑,将法正的来信递了过来,贾诩连忙上前,双手去接。
纸张摊开,上面写着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步步添兵,引蛇出洞;釜底抽薪,里应外合!
贾诩是这天下一等一的聪明人,见了此信后脑子里立即浮现了计划的轮廓。
至于细节之处,还需回头再考量……最大的问题是,有人把主意拿了不是么!
?
“大王。”
“既已有应对汉中的高策在此,又为何要难为我啊!”
贾诩一脸苦相。
兴许是见了对方吃瘪,周野忍不住畅快大笑:“刘备意欲添兵汉中,这其中意图你可看出来了?”
“看出来了,对刘璋而言是祸水东引,对我们而言是于不利之处多耗军力。”
贾诩点头。
周野在汉中用兵,其实代价也是颇大的。
现在主要采取守势,兵力也在可控范围,凭借张鲁所掌握的地盘,也能堪堪养活军队。
可一旦战斗规模扩大,那就需要外界运输粮草进去。
而汉中那个地形,从关中添兵而入,后勤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汉中紧要非常,即便明知刘备是计,刘璋也会走入当中。”
“而我们……其实刘璋只要答应刘备的提议,我们也无法阻止。”
贾诩叹了一口气。
“说的是,我们无法阻止。”
周野点了点头,旋即又摇头:“虽无法阻止,但我们要将态度摆出来,且要激烈才行。”
“态度越是激烈,刘备才会认可他此计对我全军的伤害,更会不遗余力的去践行此事。”
“彼时,这十六字,便有用武之地了!”
贾诩无奈点头,拱手道:“臣明白大王的意思了。”
“那就好。”
周野满脸堆笑。
次日,周野宴请简雍。
入场之初,双方算是宾主尽欢。
“宪和从凉州赶来,目的本王已知。”
周野率先道。
简雍心思一动,连忙离席而拜,道:“今各方相争,争的乃是汉家正统,而羌族反叛,却是不遵汉家王化。”
“大王昔日为征异族,出塞五千里,立不世之功。”
“今羌族谋反,意欲趁我等内乱,插手汉家事务……想必,以大王之英明,断然不能容忍!”
听完简雍这长篇大论,周野蓦地笑了:“简宪和,你也不必激本王,孤今日便与你明言了。”
简雍立马拱手,俯身做倾听状。
“内战是内战,外战是外战。”
“要是谁能驱着外兵当狗使,那是他自己的本事。”
“但要是为了内战之利,勾结外人,乃至于替外人做狗,本王绝不容忍!”
驱外兵当狗,这种事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都有。
汉家的匈奴中郎将和乌桓校尉,就是负责干这样的事的。
在东汉彻底衰弱之前,被打垮的匈奴、以及乌桓,乃至于塞外所谓的百族杂胡,经常被召集来用。
西南、西北的氐人、叟人、部分羌人,也经常被召来当兵。
输了就跑,赢了就给块肉(赏赐)。
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