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接下来,是见证“共生纪元”
理论初步威力的时刻。
林枫没有像在地球时那样,依赖笨重的机械和漫长的人工建造。
他换上了修复完毕的“夜鸦”
战甲,站在空洞中央,深吸一口气,将意识沉入识海。
“虚空引擎,全功率辅助运算。
启动‘物质结构感知与概念重定义’协议(基于《物质粒子概念性编辑原理》残卷推演模型)。”
“引擎就绪。
协议加载中……环境扫描……锁定目标岩层……”
林枫伸出双手,战甲掌心释放出柔和但蕴含奇异波动的能量场,笼罩住前方的岩壁。
他闭目凝神,不再是用力量去挖掘或切割,而是用“意念”
,通过“虚空引擎”
的放大和转译,去“感知”
岩石的微观结构,去“理解”
其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然后……尝试进行最基础的“编辑”
。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比任何物理劳动都要疲惫。
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身体微微颤抖。
但在“虚空引擎”
的支撑下,他成功了!
只见前方的岩壁,如同被无形的刻刀雕琢,开始缓慢而精确地“融化”
、“重塑”
!
岩石和金属颗粒仿佛拥有了生命般,按照林枫意识中构建的蓝图,自行排列、组合、凝结!
墙壁变得平整光滑,支撑柱从地面“生长”
出来,预定的管道线路在岩层中自行延伸成型……
这不是建造,更像是……从微观层面进行的、近乎神迹的“物质打印”
!
效率远传统工程千百倍!
而且几乎没有噪音和震动,隐蔽性极高!
林枫沉浸在这种奇妙的创造过程中,对“物质转化”
理论有了最直观的体验。
虽然目前只能进行相对简单的结构重塑,还无法实现元素转换或创造复杂设备,但这已经是颠覆性的进步!
依靠这种能力,他仅用了不到地球基地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在小行星内部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隐蔽性极高的空间实验室——“星尘实验室”
。
实验室分为数个区域:
?核心控制区:位于最深处,布设了从“星尘号”
上拆下的主控计算机和各类传感器,成为新的大脑。
?能源中心:铺设了大型太阳能吸收板(位于小行星表面,经过伪装),并开始建设基于“磐石之心”
技术升级的、更大功率的核聚变反应堆原型。
?研究车间:用于深入研究“共生纪元”
科技和修复、升级装备。
?生态循环单元:小型的空气和水循环系统,并尝试利用转化技术培育特种藻类,实现部分自给自足。
?防御系统:利用小行星本身材料,在关键节点构建了隐蔽的传感阵列和低功耗的能量屏障生器,并设置了多个紧急逃生通道。
当“星尘号”
被缓缓移入专门的机库,接上能源和检测接口时,林枫站在实验室的观测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岩壁和远处隐约可见的火星,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这里,虽然简陋,但却是完全由他掌控、运用前科技打造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基地。
安全性、独立性和展潜力,都远非地球那个仓库基地可比。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消化此次星际之行的最大收获——那些远古的知识。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对“虚空引擎”
与“灵能”
理论进行深度融合研究时,设置在火星轨道上的一个隐秘观测浮标,传来了一段紧急加密信息。
信息显示,一小时内,有一支小型舰队(识别信号为地球联军,但编队异常)脱离了火星重力井,正朝着小行星带外围方向驶来,其航行路线,恰好会经过林枫所在小行星的附近空域。
是例行巡逻?还是……冲着他来的?
林枫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新的基地刚刚落成,麻烦就已上门。
这片看似混乱的星域,果然也并非净土。
他立刻下令实验室进入全面静默状态,所有外部设备收回,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