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儒含笑拱手:"
禀岳父,断不可坐以待毙!
当务之急甚多。
"
"
其一须离间诸侯,令其自相攻伐。
待其两败俱伤,方利我军横扫六合。
"
董卓闻言双目放光:"
计将安出?道来!
"
若能令诸侯兵戎相见,正可坐山观虎斗。
彼时自顾不暇,何来余力合纵抗董?
"
诺!
"
李儒躬身道:"
敢问岳父,我军最大依仗为何?"
见董卓面露不耐,他急忙解释:"
乃天子在手!
"
"
哦?"
董卓挑眉:"
继续。
"
"
只需借天子之名行分封之事"
"
且住!
"
董卓突然拍案,拧眉道:"
此计似曾相识?当年初掌朝纲时,正是依汝之计封赏袁绍诸人,美其名曰分化拉拢。
结果如何?"
"
彼辈反倒联兵讨董!
今日又献此策,莫非存心害我?"
董卓怒目圆睁,几欲掌掴李儒。
"
岳父明鉴!
"
李儒冷汗涔涔,慌忙作揖:"
容小婿细细剖陈"
"
此次情形与上回截然不同!
"
"
此次定能成功,若不成,主公可取我项上人头。
"
李儒暗自叫苦。
董卓性情越难以侍奉。
这分明是蛮不讲理!
昔日之事当真能归咎于他吗?
那本就是当时最优的解决之道!
谁能料到袁绍、袁术突然难,竟率联军前来讨伐?
况且诸侯联合讨伐本就是避无可避之事。
那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更甚者,他清楚记得,当初之所以如此行事,皆因董卓肆意妄为——逼死何皇后,又仓促处死陈留王,才导致与公卿大臣及洛阳士族矛盾激化,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以缓和局势。
怎的如今全成了他的过错?
"
也罢!
老夫倒要听听你如何巧舌如簧!
"
董卓见李儒以性命作保,只得应允,且先听其分说。
"
遵命!
"
李儒当即拱手,为董卓剖析局势:"
昔日诸侯结盟来犯,皆因我军势大,又据洛阳要地。
彼等不过借讨伐之名,实则欲扩充各自势力!
"
"
如今我军退守长安,实力大减,暂不对其构成威胁,他们自然再难同心!
"
"
纵无我等封赏,彼等迟早兵戈相向。
我们此举不过加其内斗罢了!
"
"
再者,天子在手却不用,与废物何异?"
"
若我们不先行封赏,诸侯必会自封官职!
"
"
长此以往,不出数年,天子威仪尽失,将成无用摆设!
"
"
此言倒是不差。
"
董卓亦点头称是。
见董卓听进劝谏,李儒继续进言:"
故而与其坐等天子威信丧尽,诸侯自行封赏,不如由我们主动为之!
"
“不妨将素有仇怨的诸侯封地相邻!
甚至让他们互换领地!”
“纵使他们识破此乃离间之计,以诸位的野心,也难免自投罗网!”
“即便一方隐忍,另一方可未必按捺得住!”
“待双方互相猜忌,迟早兵戈相向!”
“妙!”
董卓闻言拍案而起,高声赞道,“李儒此计甚妙!
真乃光明正大的阳谋!”
“正是!”
李儒含笑颔,向董卓竖起拇指:“岳父大人明察秋毫!
确是阳谋!”
“善!”
董卓连连点头:“阳谋上佳!
阴谋诡计听着便令人头疼,还易败露。
此计无解!
痛快!”
董卓对此计颇为满意。
见计策被采纳,李儒暗自松了口气,小心请示:“是否即刻商议诸侯封赏事宜?”
“准!”
董卓当即应允。
不久,一份诸侯封赏名单拟定完毕。
翌日朝会,董卓便强行推行此议。
袁绍受封并州牧;
刘虞出任幽州牧;
公孙瓒领冀州牧;
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