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的微光在苏一眼前闪烁,导师的邮件标题简洁却分量千钧:“良渚古城遗址心理干预项目志愿者招募”
。
窗外,杭州的秋阳正烈,透过鳞次栉比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刚刚结束一个持续了三个月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项目,身心俱疲,正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去看看久未联系的母亲。
然而,“良渚”
这两个字像一道微弱却执拗的电流,瞬间击中了他心底某个沉寂已久的角落。
苏一放下手机,伸手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绒布包裹的物件。
层层打开,一枚巴掌大小的青铜古印赫然出现。
印身古朴,带着岁月侵蚀的痕迹,边缘有些许磨损,但印面上繁复的云雷纹饰依旧清晰可辨,中心是一个简化的、类似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透着一股神秘而庄严的气息。
这是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
父亲苏振邦,曾是国内小有名气的考古学家,尤其痴迷于良渚文化。
苏一的童年记忆,几乎都与那些埋在土里的陶片、玉器、骨头碎片有关。
父亲总说,良渚不是一座冰冷的遗址,而是一个有呼吸、有灵魂的文明。
他会对着一块破碎的黑陶,滔滔不绝地讲述五千年前良渚人的生活:他们如何建城,如何治水,如何祭祀,如何在玉器上刻下那些至今未解的符号。
“小一,你看,”
父亲曾拿着一枚小小的玉锥形器,眼神亮,“这不仅仅是个装饰品,这可能是权力的象征,是沟通天地的媒介。
这些古老的符号,承载着他们的恐惧、希望、困惑和信仰。
我们研究它们,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触摸那些遥远灵魂的温度。”
那时的苏一,对此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的世界遥远而枯燥。
他更感兴趣的是人的内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影响着每个人喜怒哀乐的东西。
于是,他选择了心理学,与父亲的考古学渐行渐远,直至父亲在一次良渚遗址周边的田野调查中,突心脏病去世,留给他的,除了这枚不知来历的青铜印,还有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鸿沟。
他摩挲着青铜古印上温润的纹路,指尖传来玉石般的细腻触感,仿佛还残留着父亲掌心的温度。
这枚印,父亲从未解释过它的来历,只说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的,非良渚典型器物,却与良渚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苏一不懂考古,也无从考证,只当是父亲的一件心爱之物,珍藏至今。
邮件提示音再次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拿起手机,目光落在“接收”
按钮上。
去良渚,那个父亲耗尽一生心血的地方;去做心理干预,用自己的专业去做点什么。
这算不算是一种迟来的和解?或者,是某种命运的指引?
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接受”
。
几乎就在同时,窗外的阳光似乎陡然增强,金色的光线如潮水般涌过玻璃幕墙,将他整个人笼罩其中。
身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在光洁的地板上。
而手中的青铜古印,仿佛也被这阳光唤醒,一道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光晕从印身散出来。
苏一愕然低头,再抬头时,却见地板上自己的影子旁边,古印投射下的轮廓正在缓缓旋转、变形。
那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方形印记,而是渐渐舒展、演化,最终化作一个黑白分明、流转不息的太极图案!
太极图缓慢地旋转着,阴阳二鱼尾相接,循环往复。
而在那阴阳鱼的鱼眼处,两个模糊的人形身影正缓缓浮现、交叠。
一个是年轻的、挺拔的,那是他自己;另一个则稍显佝偻,带着一股钻研者的执着与疲惫,眉眼间竟与他有着七八分相似——那是父亲!
苏一的心脏猛地一缩,呼吸停滞了。
他使劲眨了眨眼,以为是连日劳累产生的幻觉。
然而,那太极图依旧清晰,那两个交叠的身影也真实得触手可及。
父亲的身影在鱼眼中对他温和地笑着,带着一丝欣慰,一丝鼓励,然后渐渐淡去,最终融入那流转的光影之中,只留下太极图依旧在无声地旋转。
“爸……”
苏一喃喃出声,声音沙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