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公益基金”成立的消息刚在云课堂发布,西部大山深处的石洼村,村支书老周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一份共享菜园申请。三天后,当载着种子、有机基质和迷你农具的货车驶进村里时,蹲在村口盼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眼眶瞬间红了——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终于要长出能滋养乡亲们的健康蔬菜,也长出了脱贫后的新希望。
石洼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路崎岖、土地贫瘠,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老人们常年吃着腌菜和土豆,营养不良、慢性病缠身,“吃口新鲜菜”成了奢侈的愿望,更别提通过蔬菜调理身体。小诺在后台看到申请里附的照片:孩子们蜡黄的小脸、老人们变形的关节,当即决定把石洼村列为基金首个帮扶对象,不仅要送种子和技术,还要打造一个能长久造血的“健康菜园”。
小宇带着技术团队率先抵达石洼村,翻山越岭考察地形后,选定了村小学旁的一片闲置坡地。“这里光照充足、排水方便,改造后就能种蔬菜。”他蹲在地里,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虽然土壤贫瘠,但用我们的有机基质改良,再搭配耐贫瘠的公益品种,保证能种出高产的养生菜。”团队立刻动手,平整土地、搭建简易大棚、安装迷你滴灌装置,村民们也主动赶来帮忙,扛木头、拉水管,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与此同时,小诺带着食疗团队走进村民家,逐一登记健康状况:“李大爷,您有高血压,以后多吃富硒芹菜和降糖黄瓜;王奶奶,您的骨质疏松需要补充维生素K,软叶芥蓝和菠菜最适合您。”她还把《田园食疗手册》翻译成方言,手把手教老人们辨认蔬菜、搭配饮食。孩子们围着食疗师,好奇地问:“姐姐,这些菜真的能让爷爷奶奶身体变好吗?”小诺笑着点头:“当然能!等菜长出来,你们也一起吃,就能长得高高壮壮的。”
小石头则通过云课堂,发起了“山海同心”结对帮扶活动。上海虹桥社区的“睦邻帮帮团”、北京朝阳社区的亲子种植小组率先响应,不仅捐赠了肥料和农具,还通过视频连线,给石洼村的孩子们上起了种植课。“浇水要浇在根部,不能浇在叶子上哦!”北京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种的番茄,认真地分享经验;王阿婆则在镜头前,教村民们制作蔬菜保存的小技巧:“把青菜焯水后晒干,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菜的味道。”
半个月后,石洼村的共享菜园终于种上了蔬菜。翠绿的生菜、嫩绿的菠菜、嫣红的樱桃萝卜,整齐的菜畦像一块五彩的地毯,铺满了曾经荒芜的坡地。小宇团队培育的“耐贫瘠一号”青菜,在薄土里扎根生长,长势喜人;“彩虹番茄”顺着竹架攀爬,开出嫩黄的小花。孩子们放学后,总会跑到菜园里浇水、拔草,把菜园当成了第二个课堂;老人们则每天来转悠,看着蔬菜一点点长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部分大棚。看着被淹的菜畦,村民们急得直掉眼泪:“好不容易种起来的菜,这下全完了!”小宇立刻带领团队抢修,加固大棚、疏通排水渠,还连夜调配了抗涝的蔬菜种子。小石头也第一时间在云课堂发起募捐,短短一天就筹集到了重建资金,各地社区还寄来了防水布、绳索等物资。“大家放心,有我们在,菜园一定能保住!”小诺握着老周的手,坚定地说。
在各方的帮助下,菜园很快恢复了生机。一个月后,第一批蔬菜成熟了,村民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送到村小学和独居老人家里。孩子们捧着自己种的番茄,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炸开,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真好吃!比糖果还甜!”老人们用青菜做了蔬菜粥,软糯鲜香,吃下去浑身都暖乎乎的。李大爷吃了一个月富硒芹菜,去镇上复查时,血压明显下降,医生惊讶地说:“没想到山里也能种出这么好的菜,继续坚持吃,身体会越来越好!”
为了让菜园能长久运营,小诺和老周商量后,成立了“石洼村菜园合作社”,让村民们轮流打理菜园,收获的蔬菜一部分免费分给老人和孩子,一部分通过云课堂直播义卖,所得收入用于菜园的维护和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我们卖了第一批番茄,就给村小学买了新的课桌椅!”老周拿着义卖清单,激动地向小宇、小诺和小石头汇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听说家里种出了‘救命菜’,都有回来的想法了!”
消息传开后,更多西部贫困社区纷纷提交了帮扶申请。菜园公益基金联合爱心企业,发起了“百村菜园计划”,承诺在一年内,为一百个贫困社区打造共享菜园,提供免费的种子、技术和物资。海外华人社区也积极响应,捐赠了一批适合当地气候的蔬菜种子,还组织了海外志愿者团队,远程提供种植指导。
傍晚时分,石洼村的菜园里,晚霞洒在翠绿的菜叶上,镀上一层暖金。村民们、志愿者们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刚采摘的蔬菜,笑声回荡在山谷里。小宇、小诺和小石头站在菜畦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一颗小小的种子,不仅能长出健康的蔬菜,还能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一场始于云雾村的健康革命,不仅温暖了都市,也照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