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王哥陪着我一起改方案,直到晚上十点,终于把核心部分的文案敲定了。
走的时候,王哥帮我把电脑收好,拍了拍我的肩膀:“做得不错,思路很清晰,明天我跟客户对接,你好好休息,不用提前来。”看着他提着行李箱离开的背影,楼道里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突然觉得,工作再累、再难也不怕,因为身边有这样一群温暖的人,像家人一样支持着你、鼓励着你,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办公室的窗台上,也摆着几盆绿植,是我们六个人一起去花市买的。有绿萝、吊兰、多肉,还有一盆小小的栀子花。每次有人出差,都会提前拜托其他人帮忙浇水;谁的绿植长了黄叶,大家都会围过来一起出主意——“是不是最近水浇多了?”“可能是光照不够,要搬到窗边晒晒太阳。”“要不要加点营养液?我家里有,明天带来给你。”
那些小小的绿植,就像我们之间的纽带,把每个人的心意连在一起。有时候工作累了,我会站起来,走到窗台边,看看那些绿油油的叶子,摸一摸多肉软软的叶片,闻一闻栀子花淡淡的清香。再想想身边的同事们,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力量,觉得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能收获温暖和快乐的地方。
三、傍晚的“小惬意”
下午六点,下班铃声响起,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赶地铁回家,而是收拾好东西,背着小背包,绕路去小区旁边的菜市场逛一圈。对我来说,菜市场是这座城市里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也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还没走到菜市场门口,就能听到里面传来的热闹声响——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新鲜的青菜,刚从地里摘的,一块五一斤!”“草莓便宜卖了,十块钱三斤,甜得很!”“五花肉,今天刚杀的猪,二十三一斤!”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混着蔬菜的清香、水果的甜香、肉类的鲜香,还有熟食摊飘来的卤味香,构成了一幅最生动、最鲜活的生活画卷。
我常去的摊位是李阿姨的蔬菜摊。李阿姨五十多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却总是笑得很亲切。她的摊位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蔬菜分门别类地摆好,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西红柿、黄澄澄的南瓜、紫莹莹的茄子,五颜六色的,看着就让人有食欲。李阿姨是个实在人,蔬菜都很新鲜,价格也比其他摊位便宜一点,而且从不缺斤短两。
“丫头,你来啦!”看到我,李阿姨笑着打招呼,伸手从摊位最里面拿出一把青菜,“今天的青菜是我早上五点去批发市场批的,刚从地里摘的,你看,叶子上还带着露水呢,炒着吃最嫩,一点都不塞牙。”她一边说,一边把青菜上的黄叶摘下来,装进袋子里,还不忘多放两根小葱:“这个小葱是我自己种的,免费送你,炒菜的时候放一点,提鲜得很。”
我笑着道谢,又指着摊位上的西红柿问:“李阿姨,这个西红柿甜不甜?”“你放心,这个是沙瓤的,生吃、炒蛋都好吃。”李阿姨拿起一个西红柿,递给我,“你摸摸,这个手感有点软,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催熟的,里面的籽都是红的,甜得很。”我接过西红柿,摸了摸,确实软软的,凑近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番茄香,就买了几个。
有时候,我会在菜市场中间的小吃摊前停下来,买一份烤红薯。卖烤红薯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推着一个铁皮桶做的烤炉,炉身上被炭火熏得黑乎乎的,却擦得很干净。大爷的烤红薯都是选的红心红薯,放在烤炉里慢慢烤,烤得时间足够长,红薯皮都烤得焦焦的,有些地方还会流出血红色的糖汁。
“大爷,给我来一个烤红薯,要大一点的。”“好嘞!”大爷笑着应着,打开烤炉的盖子,一股浓郁的焦香扑面而来。他用铁钩勾出一个最大的红薯,放在秤上称了称:“一斤二两,八块钱。”我付了钱,接过红薯,烫得赶紧换手,大爷笑着递过来一张油纸:“小心烫,用这个包着,慢慢吃。”
我剥开烤红薯的外皮,金黄的果肉冒着热气,里面的红薯肉软软的,像蜂蜜一样流心。咬一口,甜丝丝的,带着焦香,暖乎乎的感觉从舌尖传到胃里,再传到心里,下午工作的疲惫和烦躁,都被这甜甜的暖意融化了。我捧着烤红薯,边走边吃,偶尔遇到熟悉的商贩,他们会笑着跟我打招呼:“丫头,又买烤红薯啦?”我点点头,笑着回应,心里满是惬意。
回到家,我先把买回来的菜收拾好——青菜洗干净,沥干水分,放在盘子里;西红柿切成小块,装在碗里;小葱择干净,切成葱花。然后系上围裙,开始做饭。我做饭算不上特别拿手,却格外喜欢这个过程,觉得做饭是一件很治愈的事。
洗菜的时候,我会把水龙头开得小小的,听着水流“哗啦啦”的声音,看着青菜在水里慢慢舒展,变得更绿、更鲜亮;切菜的时候,菜刀在案板上“咚咚”作响,像是在打节拍,把西红柿切成小块,把土豆切成丝,把肉切成片,看着食材在自己的手里变成想要的样子,心里很有成就感;炒菜的时候,先把油倒进锅里,等油热了,放入葱花爆香,再把食材倒进去,“刺啦”一声,油花溅起,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