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蒲公英,绒毛上坐着个笑眼弯弯的小姑娘——和糖纸上的、林溪卡套上的一模一样。
最大的那个女孩正踮脚往彩虹上添星星,她说:“这样绒毛飞到善星时,就不会迷路了。”
这时,卖气球的小贩推着车经过。
他今天的气球上都系着根细麻绳,绳尾拴着颗玻璃珠——是社区里的老爷爷们帮忙磨的,说“这样气球飞不高,孩子们能追上”
。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要买气球,小贩却摇摇头:“送你一个,昨天你帮我捡回飞走的气球,这是谢礼。”
女孩接过气球时,把手里的掰了一半递过去:“叔叔吃,会飞,和气球做伴。”
气球带着的甜香飘向天空,正好与一朵蒲公英绒毛撞在一起。
绒毛顺着麻绳滑到气球上,看见玻璃珠里映着整个城市的缩影:公交站台的感应灯、修车铺的红布扳手、补习班老师的红笔、孩子们的粉笔画……这些画面在珠子里慢慢旋转,像善星周围的光点。
暮色渐浓时,气球飘过社区医院的窗台。
三楼病房里,白天那个穿病号服的年轻人正在给护工阿姨读信,信是他远方的妹妹写的,里面夹着片干花瓣:“姐姐说这是春天的味道,希望你闻着能快点好起来。”
护工阿姨的围裙上沾着药味,却在听到“春天”
两个字时,眼里泛起了光——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生病时,邻居家的姐姐也是这样,每天给她带一朵野花。
年轻人读完信,把花瓣插进玻璃瓶。
瓶里的绿萝又抽出片新叶,叶尖沾着颗露珠,是刚才护士路过时,用注射器滴上去的,说“植物喝了药,长得更快”
。
露珠滚落时,正好落在花瓣上,折射出窗外气球的影子,像颗会光的泪滴。
气球飞过公园时,被一阵风吹向了天文馆。
展厅里,白天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拉着爸爸看星图。
她指着善星旁边的新标记“红绳上的糖纸”
,突然拍手说:“爸爸你看,那颗星星在眨眼睛!”
爸爸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善星的光芒忽明忽暗,像在回应。
讲解员笑着说:“那是因为有新的‘善意信使’抵达了,善星在欢迎它们呢。”
小女孩突然从兜里掏出颗糖,剥开糖纸对着星图举着:“那我也送颗糖给它!”
糖纸在灯光下折射出的光,与星图上善星的位置连成一线,像条看不见的银线,把地球的甜意缝进了宇宙的画布。
气球带着蒲公英绒毛飞出天文馆时,绳尾的玻璃珠突然掉了下来,落在一位老人的拐杖上。
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拐杖头包着块厚布,是社区志愿者缝的,说“这样拄着不硌手”
。
他捡起玻璃珠,对着阳光看了看,突然笑了——珠子里映着年轻时的自己,正把最后一块干粮分给逃难的陌生人,那人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临终前还说:“当年你给我的那块饼,是这辈子吃过最甜的东西。”
老人把玻璃珠塞进孙女的口袋,孙女正是那个在站台画彩虹的小女孩。
她举着玻璃珠跑向站台,现蒲公英的绒毛已经飞走了大半,只剩下最后一朵,正缠着她早上系在花茎上的红绳。
女孩解开红绳,让绒毛带着绳子飞:“这样你就能牵着更多同伴回来啦。”
红绳在夜空中划出温柔的弧线,路过居民楼的阳台时,勾住了件晾晒的毛衣。
毛衣的袖口补着块不同颜色的布,是对门的阿姨帮忙补的,说“扔了可惜,补补还能穿”
。
毛衣的主人——一位独居老奶奶,正站在阳台浇花,看见红绳上的绒毛,笑着说:“去吧去吧,我年轻的时候,也给远方的人寄过带着花香的信呢。”
绒毛带着毛衣的毛线香,继续朝着善星飞去。
它路过写字楼的加班灯,看见窗台上放着杯没喝完的咖啡,是同事帮泡的,杯壁上贴着便签:“别熬太晚,我帮你留了夜宵。”
路过24小时便利店,看见店员正在给流浪狗铺毯子,毯子是附近居民捐的,上面还留着阳光的味道。
路过深夜的街道,看见代驾师傅正把自己的外套披在醉汉身上,说“天凉,别冻着”
。
这些画面被红绳串在一起,像串会光的珠子,在夜空中闪闪亮。
当它们抵达善星时,那颗调皮的星子突然用红绳把所有光点都串了起来,做成个巨大的风铃。
风过时,风铃叮当作响,每个光点都在播放地球的故事:环卫工的丝、男孩的画笔、老人的玻璃珠、女孩的红绳……这些故事的声音在宇宙里回荡,像温柔的歌。
太空站里,观测员正对着星图记录数据。
她现善星的光芒里,多了种毛线的暖黄色,那是居民楼阳台毛衣的颜色;还多了种咖啡的深褐色,那是写字楼加班灯的颜色;甚至还有种泥土的灰褐色,那是公交站台蒲公英扎根的颜色。
老观测员走过来说:“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