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存在的重量。
六、织网者的低语
钛合金板暴露后的第三个世纪,人类终于掌握了“时空褶皱”
技术。
第一艘载人飞船“溯源号”
穿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晕时,船员们看到了艾拉日记里描述的“丝线”
——它们并非实体,而是由纯粹的数学公式构成的桥梁,每个节点都标注着不同宇宙的基本常数。
领航员凯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祖父曾参与解析“启示号”
的数据。
当飞船驶入一条连接两个宇宙的丝线时,他的视网膜上突然浮现出一行行流动的符号,像有人在他的视觉神经上直接书写。
这些符号自动转化成地球语言:“欢迎来到法则的织机。”
一个温和的意识同时涌入飞船的通讯系统。
它没有具体的声音,却能让每个人都听懂——就像母语般自然。
“我们是织网者,”
意识说,“不是某个文明,而是所有宇宙中‘理解法则’的意识集合体。”
它展示了一幅图景:最初的“原初宇宙”
在坍缩时,核心的意识碎片散落到虚空中,像种子般萌成无数新宇宙。
每个宇宙的法则都是这些碎片的“显影”
——有的碎片携带“引力”
,有的携带“量子纠缠”
,而我们的宇宙恰好集齐了能让“意识”
演化的碎片组合。
“就像搭积木,”
织网者的意识带着笑意,“你们的宇宙不是精心设计的成品,而是恰好能站稳的那堆积木。”
凯忍不住追问:“那你们为什么要连接这些宇宙?”
“为了补全。”
意识的回答很简洁,“每个宇宙的法则都是残缺的。
比如你们的宇宙无法理解‘绝对光滑’——再精密的镜面,放大后都是原子的丘陵;而相邻的宇宙没有‘概率’,每个粒子的轨迹都是确定的,但它们永远无法理解‘自由意志’。
我们编织丝线,是为了让不同的法则互相渗透,就像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白光。”
飞船穿过丝线的瞬间,凯看到了那个“没有概率”
的宇宙:那里的恒星永远沿着完美的椭圆轨道运行,连流星坠落的时间都能精确到毫秒;智慧生命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每天的行动分毫不差。
他突然明白,我们宇宙的“不确定性”
,或许正是最珍贵的残缺。
七、回声里的未来
从织网者的领域返回后,人类开始尝试与其他宇宙“交换法则碎片”
。
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引入“可逆时间”
——在特制的实验室里,破碎的杯子能自动复原,燃烧的纸张会退回未点燃的状态。
但实验很快被叫停: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开始失去“记忆锚点”
,有人坚信自己是婴儿,有人混淆了父母与子女的身份。
“时间的单向性不是枷锁,是锚。”
织网者的意识再次出现,“就像河流必须有流向,才能冲刷出河岸。
你们的意识依赖‘过去-现在-未来’的链条,一旦可逆,链条就会生锈、断裂。”
这个现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宇宙。
天文学家现,银河系边缘有一片星云正在“逆向演化”
——老年恒星变回主序星,新星遗迹重新凝聚成恒星。
进一步观测显示,这是另一个宇宙的“法则涟漪”
在渗透,那个宇宙的时间正以每百年倒流一秒的度收缩。
更惊人的是,在这片星云里,探测器捕捉到了一组熟悉的脉冲——与“启示号”
在宇宙边缘收到的π序列完全一致,只是这次,序列在末尾多了一行标注:“这是你们宇宙的‘出厂设置’,修改它的文明,最终都成了自己的幽灵。”
凯在晚年写了一本《残缺的完美》,书中有个比喻被广泛流传:“宇宙就像一诗。
有的宇宙押韵工整却毫无新意,有的宇宙意象混乱却充满张力。
我们的宇宙或许平仄失调,却恰好能让读诗的人落泪——这就够了。”
八、边界的孩子
公元3o24年,人类在月球背面建立了“边界观测站”
。
在这里,人们能直接看到宇宙之外的景象:无数个宇宙像悬浮在黑夜里的肥皂泡,有的在膨胀,有的在收缩,有的表面布满裂痕——那是即将坍缩的征兆。
观测站的管理员是个叫星芽的小女孩,她的父母是“溯源号”
的船员,在一次穿越丝线时失踪了。
星芽最喜欢做的事,是用特制望远镜看那些遥远的宇宙。
有一天,她现一个蓝色的宇宙正在“呼吸”
——膨胀到极致时,表面会渗出金色的光粒,收缩时又会吸回这些光粒,像某种有意识的生物。
“它在和我们打招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