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
黎木在小雨洲正在不断的确定自然资源产出地点。
百年时间。
人文资源、手工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并不急于收获。
但自然资源,就不行了,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被污染。
可就算动用整个部落+整个小雨洲的所有人口,也不见得能在资源被全部污染前全部开采完。
实际一点说,连采到百分之一都难。
所以,现在需要统计归纳所有资源。
合理规划目标,先捡着“贵的”“有用的”“特别的”去采。
而且。
这些采集业,将创造海量的岗位,极大的解决现在许多平民的生存困境。
目前阶段。
最先敲定的,就是“玄铁矿”。
这种矿物采集难度低,不用担心汽化、水泡、击打变性等等复杂情况。且冶炼较为方便,经常被本地人拿来制作法器,与《千锤百炼法》契合度很高。
最重要的是,这东西的矿脉非常集中,一挖就是一大片,便于限定时间内的“冲量采集”。
再加上增殖废土的一级废土部分,没有“能压”,也没有太强的“稀释”。
配备建气人员,让高集矿工下矿,辅以大量本地人。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开采出大量的矿物。
最先试点了三处矿脉,共计5座矿场。
首批招录本土民工3000人,部落本部矿工100人。
出产实验矿物20吨,合理化成功12吨。算是很可观的比例。
但按照后续产能,部落的冶炼业很可能跟不上。
而且很多金属,一但大规模生产,不可能事事都找高锻造功法境界的人去锻造。这就会导致出产一大批“无加护,无特效”的普通金属。
强度和能量的差异,显然不能把两类金属放在一起用。
“或许,相关总局也得分化。钢铁局,精锻局,矿务局,冶炼局...这一下又得空出巨大的人才缺口。”
虽然可以从增殖废土拉人过来。
可...
这个合理化,损失的就不是矿物了,而是人命。
任何事情涉及到人命,那就不是简单能解决的。
而且小雨洲的人,是有一定文化根基的。
直接收进来,也是个麻烦。
这便是黎木选择兮兮管理的原因了。
他提出的“三宗”方案,将极大限度的分流上层,分化各自的圈子文化,让其文明进入矛盾爆发期。
这个时候,插入“宗教”。
借宗教发展信徒,培养狂信徒,再从其中挑选人员,让他们有胆子的自愿去冲击灰雾。
成,则跨越身份,可以前往传说中的圣地黎木部落发展。
败,无非身死道消。
部落只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不明确要求他们去冲灰雾,毕竟本土人口其实也不够用。
只能勉强算是一个人口获取途径。
甚至,黎木考虑在增殖废土建厂。
一些环境污染程度很高的厂,在后面几乎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
那些厂后面无论放在哪个区域,那危害都是不小。要是惹得森林里的什么东西的敌视,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黎木便考虑,将一部分产业临时性转移到增殖废土。
只不过。
越是涉及上层物理、化学逻辑的厂,换了环境后,运作越容易出问题。
如果真要在小雨洲建厂,这些厂的正常运转,工人对稀释问题的处理,物化反应变动的影响,都需要重新考虑。
当然。
也可以压制一下发展速度,不急着建厂,先让以后开采的矿业、林业资源堆着,只是,这种属于下下之策。
原始资源堆的越多,堆的越久,产生的损失也越大。
所以,还是得想办法借助小雨洲的人口,快速的把这些资源转化、消化。
而这些资源一旦消化。
海量的金属会给部落带来什么?这还用说嘛。
魔法材料、炼器材料、特斯拉遗留材料。
必将掀起一轮恐怖的材料革命。
当然。
生活也是。
生活的便利性提高了,才能节约时间休息,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就比如黎木已经很久没有洗过淋浴了。
天天泡澡桶、泡澡堂,有时候也觉得挺麻烦的。
洗个手还得用瓢,用水还得去井河,一些水渠水道水管还是陶制的,总感觉自己还待在某个乡下。
又比如各项工具,由于金属优先供给军队,打仗又用掉了几十上百万的金属头箭矢。
导致民用配给大大减少,工具发展观慢,种类单一,且价格偏贵,锄头坏烂了,宁愿用一天修一天,都不愿意再买把新的。
......
当然,就算矿业这边,金属相关推进缓慢。
可不管如何。
凛冬已至,煤矿、油木资源得尽快确定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