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轮耕、防霜收割每一步都像是为这场收成铺下的轨道。
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户,如今在规模化农田中工作,身后是一整片按照风向与土壤温度排布的作物区块。
就连冬天也不再是死寂,地热管网將温度引入棚內,那些过去冻不出一根苗的地方,现在连甘蓝和胡萝下都能一年两熟。
他们不再是被命运牵著走的孤舟,而是真正地用双手和智慧,撬动了整片土地的未来。
这一切所有人都看得真切,都是因为一个名为路易斯的男人,如太阳般悬掛於麦浪之上。
对於这些民眾来说,他的光照进每一条田埂,温暖这片被寒风侵蚀的北境。
他的热量灼烧掉冬夜的飢饿,让人们在荒漠中重新看到生机与尊严的边界。
正如麦浪在晨曦中起伏,他的存在塑形了收穫的节奏,正如盛夏骄阳下的禾苗蓬勃,那是他带来的秩序。
在他们心中,路易斯给的不是一片麦田,而是一缕希望之光,让他们相信即便冰雪冷土,也能开出金色的麦浪。
在眾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十几分钟后,热烈的情绪仍在空气中迴荡,仿佛还未完全散去,
但会议还得继续。
路易斯轻轻咳了两声,眾人停下热烈欢乎自动回到了半圆形的位置坐好。
纸本重新摊开,笔尖再次落下,声音从热血重新转向务实。
格林翻开路易斯写得方案,重新开口:“咱们接著说收尾工作,作物余料处置。”
他翻至记录第二页:“青麦秆、豆秧这些,打捆封藏做冬料和燃柴;先分给牲畜合作社,剩的送到仓后空地集中堆放。
病麦、发霉的豆子,別丟。酿酒、餵牲畜、肥地,全有用场,专人挑拣,按类入桶,酒坊和肥田组已经准备好了。
至於薯皮和烂根,全进堆肥池。堆够一个月,正好冬春能翻出来当有机肥用。”
他顿了顿,看向麦田的方向示意:“接下来是地块整修与轮耕布置。
收完的地块儘快封冻。盖枯草压土、压实,防霜冻开裂。
还有南坡那几块高產田,建议翻耕一遍,掺麦壳豆梗养地。春天再种,效果不会差。
沿河那一带,水位稳定,明年咱们可以试一轮水稻,或者芦苇养编工也行,留著。”
说完这段,村长们已经开始交头接耳地安排自己那片地谁来干哪块活。
格林又看向另一头铁匠代表:“还有农具统计。”
那人点头答应:“已经派人各村数了,破损镰刀、犁头、锄头有了清单,报修清一色送铁匠铺和木工坊,加班干。
还有磨石,这次收的粮太多,打磨得跟得上。我们那边人手不够,可能得从赤潮工坊调两批人来帮忙。”
路易斯点了点头:“我会调人过来的。”
接著农务总管米克站了起来,拎著自己那本皮边发黄的速写本,先是咳了一声,又憨憨地笑了下:
“目前咱们麦浪这边,一共已经建了二十四座地热温棚。还计划明年春前,打算再建六座,这些棚子加起来,差不多能保百姓冬天吃上蔬菜。”
他说到这儿时,语气里带了一点难掩的自豪,一边指著粗糙图纸上的棚区示意,一边接著说:
“第一茬,也就是冬初到寒中那段,种青菜、芥菜、小白菜,萵苣、菠菜、还有点韭菜,长得快,管饱。还有胡萝卜、冬萝卜、小洋葱、芋节,种一茬够管整个冬天的汤菜了。
第二茬就以黄豆、小扁豆为主,既能补地力,又方便下一季接种粮。试验棚那边预留种苗区,
番茄、黄瓜,还有香草类都已经备好种子。”
“至於守棚的事,棚队增加到二十人,每晚轮两组。鼠害、漏风、结冰,儘量都能顶住。
说完这些,他收起本子,看了眼坐著的路易斯,又看了一圈眾人,一笑:“嗯-大概就是这些。”
会议席间隨后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是那种敷衍的鼓励,而是真正打从心底的认可。
这些坐在场上的人,无一不是从泥地里起家的,最懂得一片菜叶在寒冬里意味著什么。
冬季温棚种植计划,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姓冬天吃上几口绿菜,更是一整条连接未来的路。
地热温棚的建成,使麦浪领摆脱了传统农业对季节的绝对依赖,真正跨出了“全年耕作”的第一步。
它意味著即便冰雪封山,大地冻裂,也能有生命在棚中生长,有收穫从泥土里冒出来。
快速蔬菜和根茎菜提供日常餐桌的保障,而轮作豆类不仅维地养土,还为春季提供珍贵的绿肥来源。
更重要的是,那些番茄、黄瓜、药草,有了在北境的冰层之下,尝试种出来的可能。
格林在掌声落定后站起身,手中还著那本帐册,语气不急不缓地说道:“有一件事,各位之前都听路易斯大人提过,但眼下粮收已定,是时候落实了。”
他抬手指向远处那一片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麦袋,声音微微提高:
“目前我们麦浪领的仓储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