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更要钱!你是大司农,你告诉朕,朝廷还能给辽镇加钱吗”
毕自严面无表情,缓缓摇头,声音干涩:“陛下明鉴。一年四五百万之辽饷,确已不可长久维持。国库空虚,各地催饷奏疏堆积如山,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崇祯点头,目光重新看向跪着的袁崇焕,语气斩钉截铁:“听见了短期也维持不住了!况且,辽左用兵,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做好十年、二十年的长久打算!朕不能挪别处的吃饭钱、救命钱,去填辽东那个无底洞!”
“就一百五十二万两。”崇祯的声音冷硬,“够与不够,朕自会去和祖大寿、何可纲他们谈。”
他顿了顿,提高声调,对众人道:“此事,回头交付廷议!户部、兵部,都给朕记好今日之言!”
王在晋、毕自严立刻躬身:“臣领旨!”
崇祯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只要户部咬死没钱,兵部坚持要先保蓟、宣、大、昌,那么“置辽三藩”之议,必过!
崇祯这才又拿起牛金星那份策论,对殿内诸臣道:“献此策者,牛会元,有状元之才。朕意,今科就点他为状元。诸卿以为如何”
点牛金星为状元,便是向天下宣告大明在辽事上,将从“五年复辽”的进取,彻底转向“置藩固守”的持久消耗。
黄立极立刻道:“陛下圣明!牛会元之才,堪为天下魁首!”王在晋、毕自严也随即附和。
孙承宗面色灰败,看了看身旁跪着的袁崇焕,最终长长叹了口气,低声道:“老臣……无异议。”
崇祯颔首,又拿起另一份未曾宣读的策论——《移藩填川以实西南策》。
“这份策论,出自浙江黄宗羲之手,亦是状元之才。”崇祯淡淡道,“不过,朕如今要让天下人先看到的,是《置辽三藩以固边圉策》。所以……他便点个榜眼吧。”
他心中冷笑。黄宗羲这策论,涉及宗藩、商税、市舶,一旦抛出,必引轩然大波,尤其会引起东南豪绅的强烈反弹。先不要大肆宣扬,让孙承宗、钱谦益他们先去头疼。若他们处置不了,自有西北的藩王领着宗室和面目和善的西北军汉去站着要饭——这可是老朱家的祖传手艺!
点完状元、榜眼,崇祯却不再宣布探人选,话锋一转,开始安排杨嗣昌、孙传庭、孙元化和袁崇焕四人的官职了。
“杨嗣昌。”皇帝声音不高,却让每个人都竖起了耳朵。
“臣在。”杨嗣昌快步出班,躬身待命。
崇祯看着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朕看你是知兵的人。加你一个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的衔,再赐你一个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职,参赞京营戎政,随侍御前顾问。平辽定边的大计,朕要你多费心。”
杨嗣昌心头一热,这是要把他留在中枢重用啊。他赶紧应道:“臣必定尽心竭力,不负圣恩。”
“孙传庭。”崇祯又叫了一个名字。
“臣在。”孙传庭出列站定。
“给你个右佥都御史的衔,去陕西整饬军政,募练新兵。”崇祯说得干脆,“朕准你便宜行事,卫所该整顿就整顿,精壮该招募就招募,尽量把陕西那边没饭吃的壮勇之士都招进来,然后领着他们去打奢安叛贼,至于饷走京营的账。”
孙传庭心里明白,这是皇上要他去趟“移藩填川”的雷啊!!但他还是朗声道:“臣领旨,定当为陛下带出一支能战的兵,平了西南二逆。”
轮到袁崇焕时,崇祯的语气沉了几分:“袁崇焕。”
还跪在地上的袁崇焕抬起头来,脸色不太好。
崇祯看着他,问道:“大同巡抚这次立了大功,肯定要升官。这个缺就空出来了.大同巡抚啊,接下去要安抚插汉部,盯着虎墩兔汗。抚也好,剿也罢,绝不能让蒙古人和东虏勾结。这差事,你愿不愿意去”
袁崇焕心里咯噔一下。大同虽然也是边镇,但比起辽东可是差远了。招抚蒙古更是件棘手的差事,虎墩兔汗又是个难对付的“吹牛大汗”.但他转念一想,如今辽东就是个烂摊子,皇上明显不再信任自己,若是拒绝这差事,恐怕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
他咬了咬牙,叩首道:“臣愿往。必当竭尽全力,镇守大同,招抚蒙古。”
崇祯点点头,对黄立极吩咐道:“既然如此,黄先生,这事就安排廷推吧。”
黄立极连忙应道:“老臣遵旨。”
最后是孙元化。崇祯的语气缓和了些:“孙元化。”
“臣在。”孙元化出列行礼。
“给你工部郎中的衔,总督京营炮厂、整饬京营火器。铸炮、练炮的事,你都担起来。要用多少银子,直接上奏给朕。”
孙元化是做实事的,听到这话立即应道:“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造出好炮,练出精兵。”
安排好了四人的官职,崇祯吁了口气,杨嗣昌当参谋,孙传庭去带兵,孙元化当“孙大炮”,袁崇焕去和虎墩兔汗一起吹牛当“袁大嘴”。
至于牛金星.就先给个翰林院修撰,再给个赞襄京营戎政的兼职,先跟着李邦华历练几个月,然后再派去给孙传庭帮忙——可以负责教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