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对接。礼炮齐鸣,两岸火把连成光河。崇祯再次亲临,站在桥中央宣布:“此桥不以山名,不以地名,而称‘复兴桥’。它不只是钢铁之桥,更是旧邦新命之桥,是愚昧与文明之间的桥!”
秋收之后,全国第二次科技巡展启动。这一次,展品更加贴近民生:太阳能炊具、风力磨坊、沼气发电池、甚至还有为残疾老兵设计的机械义肢。每到一地,柳婉儿必亲自示范疫苗接种,孩子们排成长队,笑着卷起袖子,称那一针为“勇气勋章”。
年底,大洋科学院传来捷报:孙玉娘率队重返南太平洋浮岛,成功激活黑曜石柱内部装置。水晶球亮起蓝光,投射出一幅三维星图,竟与徐光启测算的“暗星”位置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撼的是,石柱底部刻有一行汉字变体,经破译为:“存火者,非金木水火土,而在人心不熄。”
崇祯亲赴科学院观摩演示,久久伫立于星图之前。良久,他转身对众学者道:“先人早已知晓天地之秘,却因世人不肯相承,只得埋于荒岛,待有缘者拾起。今日之我们,既是拾火之人,也是传火之种。莫负此责,莫辱此名。”
腊月廿四,小年。北京科技公园举办“未来之夜”活动。万名孩童手持荧光棒,组成一幅巨大地图,象征大明疆域。随着倒数结束,全场灯光骤灭,天空升起无数小型热气球,每个吊篮中都放着一封信??那是孩子们写给十年后自己的梦想之书。
一个小女孩跑到柳青枝面前,递上一张画:月亮上站着穿汉服的人,脚下是铁轨蜿蜒,通向火星。
“姐姐,你说将来真能去吗?”
柳青枝蹲下,轻轻抱住她:“能。只要你一直相信,一直学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亲手把这条路铺到星星上去。”
风停雪歇,月出东山。
在帝国每一个角落,实验室的灯依旧亮着,学堂的读书声未曾断绝,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新的伏笔已在悄然埋下:讲习所秘密档案显示,镍钛记忆合金残片与浮岛石柱成分高度一致,极可能源自同一文明;而“语音记录仪”最近录下的一段海底声波,经分析竟含有数学序列,疑似某种信息编码……
然而此刻无人焦虑,无人迟疑。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知识之火不灭,纵使黑暗再深,也终将迎来破晓的轰鸣。
而这,正是崇祯二十年以来,无数人用汗水、信念乃至生命,共同铸就的答案。